吴竞 汪德鸿
摘 要:在“混凝土结构”相关课程中,探索采用网络实时答疑、专业调研和陈列室半浇筑构件适时参观等“激励式”辅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课后主动学习和思考,并用抵扣平时成绩的方式反映到总评成绩中。通过半年的实施,可以看出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讲授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总评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激励式;抵扣平时成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6-0008-03
“混凝土结构”课程主要包括“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和“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两门,是与现行规范、规程联系密切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1]。本文将针对该门课程学习难度较大的问题,分析以往的教学情况,构建一种课后激励式的教学方法,以完善混凝土结构习题册为中心,利用网络、结构陈列室和总评成绩的评定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课后积极主动去学习,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各高校在“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中的改革情况
刘雁等在教学改革中[2],提出先教授学生结构的整体概念设计,然后再进行各类结构构件的讲解,最后回到整体结构的设计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清楚整体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分类和结构的选型及布置原则等,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了解混凝土结构课程学习的目的;其次,在混凝土和钢筋这两种组成混凝土结构的材料特性进行重点讲解后,按照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受扭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等分别进行讲解;最后,在强调整体结构概念设计的基础上,按照结构规范和图集的要求,讲解各类构件的有效连接和构造要求。通过以上环节,逐步养成学生重视和严格遵守规范中诸多构造要求的意识和习惯。
秦力等针对“混凝土结构”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3],提出应在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强调“混凝土结构”的教学应该是课堂与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等的结合,应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工程概念、科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等,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混凝土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吴建林等提出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4],它是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计算机试验仿真、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等方式,采用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了“混凝土结构”网络试验的模拟开发,增强了“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实践性改革,在“混凝土结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考试模式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郭靳时等以形成教学水平高[5],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基础,通过以老带新、传帮带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不断研究“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合理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教学质量,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各高校近期在“混凝土结构”课程上实行了不少改革措施,但基本都是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校本教材编写、知识结构授课顺序的改变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对如何利用校本辅助习题教材、互联网等提高学生课后主动学习能力的研究尚少。
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在“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中的改革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也对该门课程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撰写了混凝土结构习题册
自2008级第一次编写和使用,混凝土结构习题册已使用了6次,这过程中对习题中的题目进行了多次修改,特别是2010年混凝土结构新规范发布后,习题册中涉及新规范的内容都进行了修正。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知识,在习题册每章的第一页都要求学生总结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二页要求学生调研,拍摄照片打印贴到该页并做简要说明。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在知识总结上做得越来越好了,但课后主动去调研、查资料的积极性差,仅个别学生完成了图片的收集和说明。
(二)课程设计更接近实际
2012级以前,“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将结构平面布置、楼面荷载大小、楼梯形式、内力分析方法等都做了规定,学生仅需要按要求计算即可。2013级以后,任务书中涉及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能查到的,都由学生自己查询确定。在施工图绘制时,引导学生查询图集,让课程设计的过程更接近实际工程。
(三)配套的适筋梁试验已完善
自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结构实验室建设完成后,混凝土结构适筋梁试验从学生仅参与加载过程的数据记录、实验现象观察、数据分析,增加了學生试验前的预习、试验准备、加载方案设计等工作。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改变考核方式
“混凝土结构”课程中,“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部分主要是钢筋、混凝土材料特性及各类构件的受力分析和配筋计算,考核中除了概念性的客观题以外,近年来增加了问答及计算相融合的主观题,考核了学生将零散知识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混凝土结构设计采用了开卷的形式,考试题目采用小型设计题目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各种分析方法、规范图集的应用能力,及施工图的绘制能力。
(五)调整了课程内容及授课顺序
考虑到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概念最为基础和重要,所以在“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中涉及一般概念由了解即可提升到掌握的程度;“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减少与其他专业课程中的内容交叉部分;减少部分构造要求的讲解,挪到“建筑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中结合图集进行讲解;减少部分原理较深的内容,结合工程实际强化基本原理的讲解。
经过以上调整,“混凝土结构”课程成绩的不及格率由近50%降为不到20%,课程设计仅有个别学生不能独立完成,适筋梁的试验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课堂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从课后作业的情况看,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总是说一步做一步;从答疑情况看,有疑问及时来问的学生数量很少,不到10%,剩余90%的学生中30%的学生考前会来解答疑问,剩余60%的学生有疑问也不会参与答疑。所以从目前情况看,想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须在习题、答疑、开放性实验这些辅助教学上改进,引导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才行,所以围绕混凝土结构习题册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的同时,通过成绩的细化等措施督促学生课外主动去学习。
三、“激励式”辅助教学模式方法
“混凝土结构”课程仅靠课堂教学,学生难以掌握所学内容,需要结合课后学习来消化知识。但如果教师不参与引导,课后主动去学习的学生比例较小,所以导致不少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学质量下降。所以将以混凝土结构习题册为中心,引入网络二维码、QQ群、微信等互联网因素,达到与學生时刻沟通,解答学生疑问的作用;同时创建建筑结构实训实验室,方便学生适时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降低以往成绩比例的情况下,提出用课外成绩抵扣平时成绩的措施,提高学生总成绩的同时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如下图。
根据“混凝土结构”课程每章的知识分布,针对其对后续学习的作用,对混凝土结构习题册进行题目的修改、增添二维码、课程开放性实验等因素,具体修改方法详见表1。
表1 混凝土结构习题册拟修改内容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课外成绩抵扣平时成绩的方法,具体成绩比例分布方式见表2。
表2 “混凝土结构”考核成绩分配表
注:课外包括现场或网络提问和答疑2分、专业调研2分/项、课程开放性实验5分/项等。
四、“激励式”辅助教学方法实施情况
(一)习题册完成情况较好,课后答疑人数明显增加
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学生在完成习题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寻找答案,而有时以上方式却解决不了问题,学生就需要请求教师的帮助。本次教学改革,激励了一些主动性不高的学生主动来答疑解惑,从2017年上半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教学班级为80人在以往半年答疑人次一般不超过20人次,在实施此“激励式”的抵扣平时不足成绩的方案后,答疑人次超过了50人次。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效果更佳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如仅按课本讲授,学生经常难以理解,此次教学改革中,考虑到施工工地的安全问题,申请并设置了混凝土结构陈列室,在陈列室中摆放了典型受力构件和节点的半浇筑试件,让学生们边学边看,看完再学,更容易理解知识。从上课情况看,学生们以往因为钢筋的放置位置、排数、截断位置、弯起位置等想象不到而无法理解的状态明显改善,在习题册中绘制施工图时出错的概率也少了很多。
(三)辅助成绩抵扣平时不足成绩,学生总评成绩有了一定提高
以往成绩是由平时成绩30%(包括期中考试20%+上课出勤和作业10%)和期末成绩70%组成,因为期中考试不少学生还未进入学习状态,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所以学生的平时成绩因期中考试拉低不少,因而最后总评成绩的不及格率基本在20%左右,而且获得优良的学生比例在30%左右。通过此次“激励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可以通过答疑、专业调研、开放性实验等分数抵扣平时成绩中不足的学分,经过半年的实施,学生们都积极地去课外学习,弥补前期落下来的平时成绩。从这次期末考试情况看,80人中仅有7人(8.75%)没有合格,而且优良比例提高到了57%。成绩提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了。
五、结论
“混凝土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专业课程之一,学生仅通过课堂学习难以完全掌握所学知识,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实时地解决疑问,引导学生课外去学习和实践。但大学期间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在培养阶段,完全靠学生自己去课外学习效果不大,需要利用混凝土结构习题册等辅助教材,采取抵扣平时成绩、网络随时答疑等激励性的措施,才能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志勇.混凝土结构课程四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法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6,(1).
[2]刘雁,杨鼎久.“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2).
[3]秦力,魏春明,刘士彬.“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
[4]吴建林,黎丹,李继祥.混凝土结构精品课程建设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建设教育,2015,(1).
[5]郭靳时,王勃,谢新颖.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