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高校教师社群建设探析

2018-07-18 12:56王爽妮
关键词:社群高校教师专业

王爽妮

摘 要:社群不同于群体,高校教师社群作为社群中的一类,既有专业性又有特殊性。文章借鉴欧美高校教师社群建设研究成果:注重量化教师标准、强调社群中“去个人化”及结合不同背景进行教师专业社群建设。我国高校教师专业社群建设,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社群联结各方的纽带作用,形成外部调控、内部转化、社会援助之间的合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社群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6-0063-02

一、群体与社群概念

(一)群体概念

“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1]”。

(二)社群概念

社群的概念出现得相对较晚,且社群(community)与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是分不开的。在每个我们称之为社群主义者的眼中,由于其存眷的问题与视角不同,他们各自内心里的“社群”含义也不尽相同。

社群主义者所界定的社群范围具有广包性,在西方的语境中,包括城邦、社区、种族和宗教团体、俱乐部、职业团体等都是社群形式;而在汉语言环境中,家族、邻里、乡村、城市、学校、国家、民族、党政机关等也都属于社群的不同存在方式。它既囊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关系,也包括信仰和政治归属等。一般意义上的“社群”就是指一些特定的人基于一定的情感、习惯和记忆,以相同或相似的地缘为范围,拥有共通的血脉,崇尚统一的神明、信仰,共享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它指的不仅是一群以地域为范围的松散的人数较多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整体。其中的个体作为这个整体的一分子拥有一定的成员资格,具有明确的认同感和一体感,其主标识不是契约和共享资源,而是成员的阶级、职位、习俗和主要认同[2]。

(三)群体与社群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二者虽然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但从外延上,社群的范围更加广阔,无论是从地缘上,还是从政治文化乃至心理上,社群都以各种各样的不同形式而存在着;从内涵上,社群更是比群体更加复杂。如果说有共同目的的一群人以群体出现,即使有共同的目标指引,群体内部的联系也不是非常緊密,更倾向于类似松散的集合。相反,社群中的个体由于地理、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联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加紧密,从而形成一张无形的大网将社群中的每个个体都聚集在一起并不断向中心拉拢形成了紧密而又充实的一个团体。而整体中的力是相互的,社群作为一个整体凝聚着每个成员,不断传递本社群的性质与特点,增强归属感和向心力;同样,成员对社群的认同感不断增加,也会持续注入更多的凝聚力。

(四)教师社群

社会分工下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社群自然成为职业社群中的一员。教师社群又与社会中的一般社群不同,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专业性,我们这里要把教师社群看成为教师专业社群(teacher professional community),即教师同学校内部师生及校外人员、学生家长等,形成一个社区,在平等自由的状态下进行专业对话,实现批判与反思,研究如何使教学进步,且促使所有教师的专业有所进步[3]。

二、欧美高校国家教师社群建设研究成果

(一)国外高校教师社群的概念与高校专业教师

社群标准

国外学者普遍认同以“社群”作为教师的组织载体,但是学者在使用教师社群这一概念上却出现了多种不同表述方式。但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研究,我们发现它们在概念的内涵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中外对教师社群应具备的专业性与教师自身职业特殊性特征相结合的认识是达成共识的,可统称为“教师专业社群”,而高校教师社群是教师专业社群中涉及高教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研究为教师整体的专业性评定指定了量化标准。例如,英国“合格教师资格标准表”2006年11月颁布,其中的专业素质部分强调“沟通与合作:第四条,以学生为中心,与其周围联系相关人员均进行良好沟通;第五条,承认并尊重外界相关人员对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成绩所做出的贡献;第六条,承担合作共事的义务”,而其专业技能部分强调“集体协作:第三十二条,与同事共享集体实践成果;第三十三条,确保周围相关的同事有效地参与到对学习的支持之中,了解他们所能提供的帮助”[4]。从“标准表”中,更明确地提出教师需要沟通合作,把个人投身于整个社群之中。标准的制定更有利于规范和提高整体教师社群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高校教师专业社群建设起到了标杆和引领作用,尤其利于考察高校教师进入专业社群之初,是否符合“标准”。

(二)国外研究高校“师”“群”关系时,强调教师“去个人化”

欧美国家一直强调天赋人权,强调充分理解并尊重个人的不同特点和行为自由。但是在教师个人与社群的关系研究上,欧美国家强调将教师个人置于社群之中,强调“去个人化”。

提倡高校教师应该认同自身角色与周围环境和人保持良好关系,以社群为交流平台,积极分享和交流,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其中的一个观点“去个人化”,是指教师从自己封闭的课堂中走出来与同事进行深入的交流,这种交流包括:在专业学习社群中共同反思,围绕教和学的问题进行对话,分享各自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功等。无论是出于对学生学习提出良好建设性意见的需要,还是需要得到不同的声音评测的需要,教师们开始把其他同人看成外部成长支持的来源……[5]托马斯

(Thomas)表明:“教师教育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将关心的重点从‘个人化的努力(individual effort)转向‘学习者的社群(communities of learners),在高校教师社群内部,与周围人合作,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知识。”[6]

(三)高校教师社群建设应与不同学校背景相结合

高校教师社群建设还应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学校的类型及情况而综合考虑。美国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学校治理和教育实践中都会提供独特的环境从而在不同的管理结构下会展现出各自的不同,因此要研究教师社群要以不同学校类型为研究背景。高校教师专业社群无论存在于何种教学环境下均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结部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学校背景总体差异以及教师特征(经验、学历、全职或兼职)引起的内部差异。除此之外教师专业社群在不同院校的选择背景下,存在着三大类不同的促进性条件。其一,美国高校可基本分为四类:传统的四年制学院、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及两年制社区学院。不同类型学校是影响教师社群的背景因素。其二,组织设定。其中包括股东的影响、校长管理力的差异以及一些志愿团体的影响。其三,教学结构。其中包括学校规模、小型学习团体、简单的人员设置、特殊课程重点、公共备课时间以及教授共同发展。而其中因素二、三更直接对教师专业社群起作用,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如,学术压力、任务时间、教学程序一致性的不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最终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成效上。国外研究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社群建设应放在复杂的大环境下研究,在复杂的教育系统下,教师社群建设要充分考虑到本社群所处的教育环境背景的差异性,并且要在不同背景情况下发挥自身的联结作用,成为学校和校内学生之间的必要纽带环节[7]。

三、对我国高校教师社群建设的启示

高校教师社群作为个体、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有效联结体,也是高校和学生之间的黏合剂。要以高校教师专业社群为中心,充分发挥其纽带的连接作用。

(一)建立政府、学校对高校社群的调整、管理机制

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教师社群的建设与发展要时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受政府监管,高校作为社群的组织所在的机构直接对社群的管理负责。高校要在组织系统内对社群和社群内部成员起规范和约束作用。对整个社群的人员进行管理、对活动进行调控、对效果进行评估,为社群的健康发展壮大提供直接有力的支持。

(二)提升教师社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转化机制

高校教师专业社群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转化上。借鉴英国教师评价标准的同时,运用合理的评估策略是进行高校教师专业社群建设的有效保障。“教师学习社群的終极目的是通过提高教师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估是极具挑战性的关键部分。”[8]引入合理有效的评估机制是对教师是否在社群中对自身的专业性与学术性有所提高的检测,这里的测评更多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转化率的评价上,由社群组织、评价、反馈,为社群内教师的自身成长及同辈群体间的比对成长提供监督机制。

(三)增强社会对社群的援助、交流机制

“输入‘外援,与大学教师或其他专业研究人员结为‘伙伴。聘请其他高校或教育科研机构的人员、学者成为社群的外援团。在外援介入后,虽然可能会对社群原有标准和状态有所冲击;可能对教师反省的对话、同人的互动以及合作的方式与层面等也发生变化。同理,受到外部冲击后,如果引进良性改变,社群也许会在自身机制上发生一些变化,例如社群中将因为文化差异的加大,使交流的‘优势差提高和互动内涵多质化;再如,外援人员的参与可能会形成社群间成员沟通与交流的多极化,使互动交流更加丰富”[9]。我们在强调教师社群内部平等对话的同时,也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各个社群间的交流交往的援助,为跨社群的交流机制供应机会,为高校教师社群的建设及发展加强外部支持。

虽然高校教师社群建设在西方国家研究启动得较早,经过多年研究对这一问题关注获得经验比较丰富、研究成果也很多,但是我们在进行高校教师专业社群建设时,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不应盲目崇拜,而是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特点。同时,我们要呼吁社会广泛关注高校教师专业社群的建设,并把社群的建设与进一步完善提上日程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罗宾森.组织行为学:第12版[M].李原,孙建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53.

[2]敖素.同一还是差异——社群主义的“社群”与传统儒家的“群体”之比较[J].人文世界,2011,(0).

[3]马超.教师教育实践的创新:教师专业社群[J].教师教育研究,2011,(6).

[4]许明.英国教师教育专业新标准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9).

[5]Walsh, J. A., & Sattes, B. D. Inside School Improvement: Creating High-Performing Learning Communities[R].2001.

[6]Thomas, G., Wineburg, S., Grossman, P., Hyhre, 0. & Woolworth, S. In the company of colleagues: an interim 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teacher learner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8,(1).

[7]Marisa Cannata and Xiu Cravens. Teacher Professional Community: Understanding 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Choice and School Conditions[M].Anaheim: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Anaheim,CA,2009,11:5.

[8]江萍.互动、融合与发展:美国大学教师学习社群研究[J].江苏高教,2015,(5).

[9]杨小微.在校本教研中发展教师专业学习社群[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3,(3).

猜你喜欢
社群高校教师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