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摘要: 為了突出现代学徒制专业特色,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校企互通互促的原则,设计遵循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与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典型任务为学习纽带,以工学结合为学习形式,以教师与师傅的深入指导为导师支撑,以现代学徒制“岗位对接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中心的教学研究。
Abstract: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s and make students be able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this paper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designs and follows the needs of the company's job requirements, takes the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s the basis, considers the students and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as the core, takes the typical task as the learning bond, the work-study combination as the learning form and the in-depth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and the master as the support of the tutor, and consider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post docking" as the center.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岗位对接式”; 职业意识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post docking";professional awarenes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6-0288-02
现代学徒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就业导向,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以注重整体谋划、增强政策协调、鼓励基层首创为手段,通过试点、总结、完善、推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它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是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课堂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随着校企融合度越来越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显著提升。“双导师制”的施行,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度越来越好,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同时学校引入了企业文化,提升了学生的企业意识,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自身定位,提升工作意识,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道德,这也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一个重要成果。现代学徒制的施行为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各个岗位实际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参与,帮助学徒从专业理论学习向实践岗位技能操作运用转变,使学徒在相应的岗位工作中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有效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学生: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学生成长。
中职现代学徒制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职业意识较强;但是学习习惯、自主探究和读图识图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有重点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共创模式、共同开发、共同管理”是校企双方组织学徒制管理的主要模式。校企双方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共同建立了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各项制度文件,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管理,这为现代学徒制的稳步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②教师:共建“双导师”型师资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了“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了“校企师资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明确了“双导师”的职责。教学任务将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实施,学校导师主要负责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企业师傅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培养。
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过去“灌输式”的方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大直观教学力度,突出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从过去枯燥的板书讲授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法或途径。教师能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深刻地剖析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与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典型任务为学习纽带,以工学结合为学习形式,以教师与师傅的深入指导为导师支撑,采用任务驱动法,以现代学徒制“岗位对接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据任务要求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作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岗位实践法,通过岗位对接,小组研讨,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自评互评完成任务。
在课前制作微课视频、学习包、维修手册、任务书等相关学习资料,并上传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备课,布置岗位任务。
在《照明系统故障检修》的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以现代学徒制“岗位对接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中心,两大平台为支撑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引领,学习照明系统电路知识,训练照明故障检修的技能。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课下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虚拟实训中心为实体维修营造工作氛围,激活学生思维,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仅就此与大家交流,以抛砖引玉:
①创设情境——岗位故障导入。首先师傅通过微信视频描述维修委托书任务:学生收到维修委托书任务后,以岗位对接的方式进行故障确认。
②目标呈现——岗位诊断流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故障现象分析原因,确定本节课的岗位检修目标,并按照电气系统故障诊断的一般流程,对前照灯不亮的故障进行检修。使工作任务课程化,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对接,这是贴近现代学徒制建构的充分条件。
③自主学习——岗位故障分析。通过电气系统故障诊断流程,引导学生根据维修手册对前照灯系统电路原理进行分析。考虑到学生电路原理分析困难的问题,我制作了微课视频和学习包上传至校园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课前自主预习环节,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在小组间交流讨论,查找相关学习包,完成对前照灯电路原理的分析,确定具体故障检查项目,以此来突破教学重点。
④作探究——岗位诊断方案。这一步骤在电气系统故障诊断流程中是很关键的部分,只有经过全面正确的分析,才能制定合理的诊断方案,快速地完成电路的检修工作,这也是本节课难点所在。因此针对前照灯电路检查项目,我结合实物和维修手册对其所在位置、检测方法、注意事项等要点逐一进行指导讲解。指导完毕后,让学生根据故障现象展开研究讨论,并制定出诊断方案。师傅通过微信视频对学生的诊断方案进行在线指导。然后利用虚拟实训中心可以随机设置不同故障的功能,系统地训练学生排除故障的思路并通过查看实训记录验证分析结果。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双导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⑤达标测评——岗位故障排除。学生根据制定的诊断方案进入实车进行检修。小组成员科学分工,对故障逐一排除。其中记录员用手机录制维修操作视频,用于自评互评时再现维修过程,师傅也可以实时监控进行工作过程评价,并根据自己的检修经验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预设到学生在维修过程中会遇到继电器、转向开关、大灯开关检测的技能难点,为此把助学资源做成学习包。在维修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查找学习包中检修视频或虚拟实训视频,帮助其掌握操作技能,突破教学难点。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借助信息化资源,顺利地完成检修任务,成功排除车辆故障。
⑥反思整理——岗位技能提升。学生按岗位对接,向客户交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以能力为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相结合。以确保学徒在岗位实习期间,根据岗位要求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提高学徒的就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在本节课结束之前,利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布置作业,运用仿真软件,对其他系统电路进行检测训练,以此了解更多的电路检修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延伸至课后,提升岗位技能。最后按照维修中的7S管理要求,强化学生职业意识。
本次教学采用现代学徒制“岗位对接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实训场故障学习站为场地,创设贴近现代维修企业的课堂氛围。以任务为驱动,借助信息化手段,使得现代学徒制“职业性”、“实践性”以及办学模式“灵活性”特点进一步凸显。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对接,让学生体验、模仿、尝试、感悟职业精神。在学校与企业交替轮换的过程中,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做学徒,学习者总是会“带着问题”,所以在工学过程中应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才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对接”的具体落实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其培养方案的设计,结合“工”与“学”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定期对学生的课业学习状况进行考核,适时进行反馈、沟通,保证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实施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发展性学习评价,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沟通能力、职业素养、文化自觉等方面的评价,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品质的评价。这些评价贯通校企,全面体现于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
参考文獻:
[1]周大勇.并行教学改革[C].机电技术应用会刊,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2006.
[2]刘德君,段慧达,白晶.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2).
[3]李一峰,王筱珍,樊海红.电气工程专业的定位及教学计划的修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2).
[4]巫付专,王晓雷,付邦胜.电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5]施胜胜,张卫平.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2012(20).
[6]白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J].职业,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