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理定义并提高“抗灾力”的措施分析★

2018-07-18 09:23舒士畅
山西建筑 2018年17期
关键词:恢复力抗灾易损性

舒士畅 弓 福 刘 洁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0 引言

近年来,易受灾害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严重的建筑灾害风险,增加了城市的危险性。面对复杂的全球性灾难,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当它再次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今,减少灾害风险被认为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引发灾害的因素、减轻灾害的不利影响,作为减少灾害风险的研究方向,将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改进灾害防范措施的基本框架。

1 对灾害风险的重新定义

灾害风险分析可在一定范围内对自然和人为危害制定应急预案以及适当的应对措施[1]。它解决了人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但对如何预测灾害风险并没有达成共识。灾害风险最初可表示为危险事件乘以其后果的概率,后来研究人员开始了解灾害风险的累积过程,考虑到不同国家,城市和社区对灾害影响程度的差异,提出了一个侧重于影响灾害风险的社会和经济的新维度。

最初科学家致力于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来减少灾害风险,但是危险事件的概率分析存在着不确定性。近年来,科学家通过研究承灾体的特征,改善人类—环境系统的内在能力以应对、抵制和恢复灾害的影响[2]。但常见的问题是缺乏对灾害风险的有效的定义。根据构成灾害风险的两大类属性,我们提出了重新定义灾害风险的新思路。灾害风险可以看作是灾害对人类—环境系统的危害和抗灾能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形式如下:

(1)

从概念上讲,文中的灾害风险与人和环境系统的抗灾力是相关的。灾害指的是一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对人类—环境系统造成的影响,抗灾力是指人与环境系统吸收、抵抗、适应和恢复灾害影响的能力,这决定了来源于自然或人为的特定危险事件所造成的潜在的损害程度。

2 抗灾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减少灾害风险方面,通过形成“灾害循环周期”(见图1),所形成的灾前,灾中和灾后管理模式可分别对应于抗灾力的三个主要部分:适应性、易损性和恢复力。

2.1 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人类—环境系统对实际或预期灾害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整的潜在能力”[3]。适应性可理解为在灾害发生后或下一次灾害发生前的长期过程。适应性的目标应被理解为缓和灾害潜在不利影响的管理战略,并从过去的灾害中吸取经验,以做出一系列自我调整。成功的适应性为反馈性调整提供了保护,减少对现有或紧急灾害造成的易损性,并更好地适应灾害威胁或环境变化。

2.2 易损性

易损性被定义为“人类—环境系统预测、应对和抵御灾难的能力”,它强调人类—环境系统应对灾害的状态[4]。专家们对易损性的共识是将其视为暴露性和敏感性的函数。易损性作为系统的内部社会经济特征,放大并加剧了灾害的影响,说明了不同国家,城市和社区受灾后所造成的不平等分配损害的内在原因。

2.3 恢复力

恢复力被理解为“系统受灾后恢复到原始状态或平衡状态的能力”[5]。灾后恢复系统在灾害发生后有治理的能力,恢复力相当于系统恢复和重建过程,一个非常稳定的系统在受灾后不会有很大波动,并会迅速恢复到灾前的状态,同时一个具有高度恢复力的系统由于具有自我组织的能力,经历重大的波动后,可以重建一个更安全的系统。

抗灾能力反映了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导致的灾害所造成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抗灾力高的系统需要较高的适应性来缓解灾害,较低的易损性来抵御灾害,以及较高的恢复力以从灾难中恢复。因此,抗灾力可以被描述为适应性、恢复力和易损性的函数,如式(2)所示:

(2)

3 提高抗灾力的措施分析

在“灾害循环周期”中,抗灾力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不断演变,以使人类—环境系统对灾害作出反应。灾害循环周期的不同时期分别对应于适应性,易损性和恢复力,在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抗灾力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不同的人类—环境系统具有不同的抗灾能力(如图2所示的城市1和城市2),具有相同抗灾能力的系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也可以演变为不同的趋势 (如图2中的趋势1,趋势2和趋势3)。无可否认,趋势1是人类—环境系统应对灾害的最佳状态,具有较高抗灾力的人类—环境系统可以缓解和降低灾难的影响。在灾害来临之前,保持其既有性能;在灾害发生时,有能力应对突发情况;在灾害发生后,能够提高其设定的行为特征并迅速恢复。

3.1 通过减灾措施的可持续发展以改善适应性

适应性可以提高人类—环境系统在快速变化的极端事件中的有效适应能力。适应性的目标不仅要减少对人类—环境系统的负面影响,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在的优势。在灾害发生前,通过长期的灾前备灾和减灾措施,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系统可以防止灾害发生,将灾害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并提前采取行动应对剩余风险。这些适应性管理战略涉及改变易受灾害地区的土地利用模式用以避免灾害,执行建筑规范,向受威胁的社区提出警告等。了解已发生的灾害可以积累应对环境危害或气候变化的经验,甚至可以通过减少可预期的派生影响来降低对人类—环境系统的影响,从而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可持续的人类—环境系统。

3.2 通过空间规划来减少易损性

易损性定义了系统易受灾害的程度,强调人类—环境系统可承受的灾难状态,易损性是由灾害造成的损害程度来进行度量的。Wisner等[6]认为,灾难的发生是人、建筑物以及周围环境的不和谐导致的。造成高易损性的主要原因是空间规划不当和易受灾害地区过度发展。基于易损性的空间规划是一种空间灾害易损性降低的方法,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评估易损性、管理易损性和减少易损性。高度分化的易损性可进一步影响灾难的抵御能力。损失和破坏更严重的易损性需要更有效的恢复措施,同时也需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恢复到灾前水平。易损性较弱的人类—环境系统可以吸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最初影响,在应对过程中及时采取紧急援助和恢复能力,形成更高的恢复力。

3.3 提高紧急应对能力以提升恢复力

一些研究表明[7],灾后环境为人类—环境系统提供了一个变得更安全的机会,用以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一个具有灾害恢复力的系统,不仅能够快速适应和恢复灾害,而且还可以按照“恢复更好”原则,重建一个更安全的系统。应急反应能力对恢复力来说至关重要。成功的应急管理是在灾难发生过程中或灾害发生后提供紧急措施,以确保人员安全,满足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等。地方政府需以易损性分析为基础,了解易损性较高地区的位置和特点,并对其予以优先处理,从而直接减少人类—环境系统恢复到灾前状态的时间,并进一步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视角,以更简单有效的形式来应对灾害风险。灾害风险被定义为危害和抗灾力的产物,特别是解决人类—环境系统的固有属性。这就是新名词“抗灾力”,其定义为吸收、抵制、适应和恢复灾害影响的能力。与预测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相比,抗灾力才是灾害风险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扩展灾害循环周期,本文的另一个观点是提出一个量化方法,用于测量和描述组成抗灾力的三个核心因素,并对应于减少灾害风险的三个时期。这些观点有助于指导研究人员制定适当的缓解、应对和重建政策。这些政策包括采取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性管理来改善适应能力、开发基于易损性的空间规划来减少易损性,并优先处理应急活动以增强恢复力。

猜你喜欢
恢复力抗灾易损性
胡春华强调:切实抓好春耕生产和抗灾夺丰收工作
王文涛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 全力减灾救灾确保今年抗灾夺丰收
“党员抗灾队”活跃田头地边
基于IDA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易损性分析
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前景*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基于PSDM和IDA法的深水隔震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比较
打好农业防汛抗灾主动仗
基于Pushover能力谱法的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碳纤维布加固燕尾榫柱架恢复力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