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航 张玉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新疆深居我国西部内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外向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自西部大开发之后才逐渐得以展开。此后虽然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新疆外向型经济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上而言仍远远落后于内地诸多省份。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这无疑为新疆进一步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新疆经济建设,尽快缩小与内地发达省份之间的距离吹响了前进的号角。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核心区,随着我国着力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则毫无疑问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截止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外向型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成果丰硕的研究。外向型经济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研究第二次世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时提出的,关于其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无统一的定义。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等(1961年)最初认为,外向型经济就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特指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此后,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费萨罗、T.N.斯里尼瓦森等(1985年)则认为,外向型经济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并存的发展战略。我国学者路林书(1988年)对外向型经济的内涵也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认为外向型经济是引导和带动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王青(2010年)认为,外向型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商品及服务出口为中心,而开展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以及由此建立的经济运行体系与经济结构,其核心内容除了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还包括对外经济合作;李明武、袁玉琢(2011年)则对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进行了辨析,认为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依靠外部市场和资源(尤其是依靠出口)引导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或模式,而开放型经济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策取向和制度安排,使资源配置突破本国区域性的限制,实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关于外向型经济水平的测度与比较,谢守红(2003年)采用外贸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外贸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等指标对我国34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分类比较,此后又进一步扩展分析了不同地区之间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差异;王斌、张小雷(2007年)在谢守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外技术经济协作的相关指标。此后,李钦、许云霞(2009年)又加入了国际旅游收入的相关指标,丰富完善了外向型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程艺、刘慧、公丕萍、宋涛(2016年)则以中国边境地区45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了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4年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并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表明,2014年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出空间极化态势,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好、西南地区次之、西北地区较差。
此外,很多学者还对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高志刚(2003年)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了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应当采取的重要举措,认为新疆外向型经济可采取“增长三角”、“跨国经济合作开发区”和“边境自由贸易区”等三种模式;王斌、张小雷(2007年)等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影响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若干应对措施和建议;倪天麒、杜宏茹(2010年)等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例,探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城镇规模、地位和职能的显著作用;毕燕茹、秦放鸣(2010年)则采取新疆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作为近似替代指标,间接衡量了2002~2007年新疆外向型工业的发展水平,认为新疆外向型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导致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并针对新疆外向型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陈学刚、李勇等(2012年)从寻找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须构筑外向型主导产业的角度,实证分析得出了新疆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七大外向型主导产业;蒙永胜、陆婷(2014年)则利用德尔菲法对新疆面向中亚地区的外向型优势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并对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区位布局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若干建议;李豫新、王改丽(2015年)创建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了2004~2013年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并予以评价,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短期动态预测;赵亚琼、程云洁(2016年)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新疆外向型经济区域均衡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从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虽然众多学者都对新疆外向型经济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都是基于新疆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等角度出发,而对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则是空白。本文试图从新疆现存的人力资源角度出发,对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充分利用新疆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新疆经济建设,以吸纳新疆众多贫困人口就业,早日实现全民脱贫。
从以上文献综述不难总结出,外向型经济主要是相对于封闭经济而言的,它具体是指一国或地区为了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商品及服务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体系,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往提及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学者们主要从进出口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旅游收入、国际经济合作(由于劳务与技术合作很难以货币金额计量,实践中一般使用国际工程承包的金额代表)等方面来综合进行分析,其中由于后三项指标在新疆规模相对较小,所以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权重则相对较高。①又由于实践中缺乏新疆本地产品出口贸易额的相关统计数据,学者们一般直接采用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额数据来进行分析。但是,虽然获取、使用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额这一指标简便,却没有考虑到新疆所处的独特地理区位,忽略了其他内地省份大量通过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事实,从而大大高估了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夸大了国际经贸活动对新疆经济的贡献程度。
表1 2005~2015年新疆与全国外向型工业发展情况对比一览表②(单位:%)
对此,本文参照新疆大学毕燕茹、秦放鸣③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以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出口交货值作为新疆工业产品出口额的替代指标。由于第三产业的可贸易性较差,加之目前农产品在新疆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并不高(详情见表5),所以,至少在国际贸易统计方法没有进一步革新之前,这一替代方法基本上可以代表目前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此外,通过与全国同期数据进行横向对比,能进一步加深对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程度。
从表1中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之低下,与全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相比,新疆与之差距太大了,新疆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长期不足十分之一,近年来更是进一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说明经过新疆口岸出境的本地产品少之又少,高达90%以上的工业出口商品均是由内地省份所生产、销售的,新疆从中只不过起到了贸易通道的作用。而且新疆工业出口交货值占新疆工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截止2015年,这一比例已经降至0.79%,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有10余倍的差距。这说明新疆工业体系的外向型程度十分低下,新疆工业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在国内销售,甚少出口创汇。此外,相较于出口贸易而言,虽然新疆在实际利用外资和旅游外汇收入占GDP的比重要高得多,但是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数倍的差距。而新疆外向型经济唯一的亮点在于近年来对外工程承包发展迅猛,其所占GDP的比重目前已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总而言之,以上数据所反映出的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与新疆作为我国向西开放桥头堡的核心地位极不相称,以往不断被学者们反复提及的区位优势从中毫无显现,这充分揭示过去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十分滞后。
深入探究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发现新疆和中亚国家不仅地理上临近,自然资源禀赋大致相同,而且产业结构高度类似;在以往双方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新疆更多充当了内地省份与中亚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运输渠道,通道贸易在新疆对外贸易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而通道贸易则存在两头在外(货源生产在外、销售市场在外)的显著特点,其快速发展虽然能够大大提升货源生产地和销售市场所在地的贸易便利化程度,对两地的对外贸易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从而可以显著地促进货源生产地和销售市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但是对通道地区的新疆而言,只有服务于贸易本身的第三产业(主要是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发展会对新疆经济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
但是具体对于新疆来说,由于其金融业发展较内地省份落后不少,且国际化程度较低,通道贸易的进出口双方均很少在新疆进行贸易融资,新疆金融业的发展从通道贸易中获益甚少。而随着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成本在整个贸易成本中所占比重开始逐步下降,这就导致通道贸易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新疆甚至面临着类似谷贱伤农的残酷局面: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物流成本的下降,通道地区的过货量虽有所上升,但由于物流成本在整个贸易成本中所占比重已经较低,贸易量的增长对物流成本的下降并不十分敏感,换言之,即通道贸易量对物流成本的弹性系数小于1,物流成本每下降1%,通道贸易量上升不足1%,造成通道地区经济从通道贸易中所获取的福利却越来越少。
不过,相对于外向型工业而言,新疆的外向型农业发展则相对较好。首先,因为中亚各国历史上均属于游牧民族,农业生产主要集中于畜牧业的发展,虽然前苏联时期建立起了基本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但是曾经的国营农场主要以大规模生产粮食作物为主,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生活逐渐富裕的中亚国家民众对新鲜水果蔬菜的大量需求。其次,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蔬菜的保质期相对较短,长途运输损耗率高,不利于内地省份通过新疆与中亚国家进行贸易,因此新疆农产品的出口自给率相对较高。④但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俄罗斯与中亚诸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新疆传统的外向型农业必然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的中心,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166.49万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总人口2359.73万人。周边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等八国接壤,历史上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当前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可以说,独特的地理区位的确为新疆面向中亚国家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表2 2013~2015年新疆主要工业行业外向型程度一览表⑤(单位:%)
但是直至目前,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却一直不尽如人意,新疆外向型经济规模较小,对新疆经济的贡献率不高,也没有能够吸纳更多的新疆富余劳动力就业。对此,通过分析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新疆外向型经济最突出的矛盾并不是如众多学者所言——“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其关键在于新疆产业结构的外向型程度极低,出口商品中新疆本地产品所占份额太少。换言之,即连出口的低附加值产品大多都是从内地运输来的,还谈何出口商品结构高级化等问题。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由于长期以来着重强调新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忽略对新疆劳动力资源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开发和使用,导致外向型产业发展落后,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新疆经济的贡献率不高,也未能吸纳更多新疆劳动人口就业。
此外,也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使得新疆与中亚国家面临着基本相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即深处大陆中心,海洋气流不易到达,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充足,气候干燥;充沛的光热资源,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矿产和能源资源,广阔的草场等。而且双方建立在地区资源禀赋之上的经济结构也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不管是中亚国家还是新疆均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为此,新疆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也具有较大程度的相似性,即在农业生产中畜牧业占有较高的比重,第二产业内部以重工业尤其是资源开发工业为主,民用轻工业发展较为缓慢等。
从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新疆主要工业行业基本上都属于资源密集型行业,其外向型程度均比较低,尤其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三个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行业总产值之和占新疆工业总产值的近半壁江山,但是对新疆的出口却毫无贡献;表2中的十大工业行业总产值之和占新疆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其出口交货值之和占工业出口交货值却不足30%。而2015年行业出口交货值占新疆工业出口交货值四分之三以上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五个行业,其行业总产值之和却只占同期新疆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这正是由于新疆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工业结构相似度较高,产业结构缺乏显著的互补性所造成的,这也导致新疆所生产的主要工业产品在中亚国家均面临着本地产品的高度竞争,从而缺少市场,限制了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新疆无从发挥所拥有的区位优势,甚至面临着类似区位优势陷阱的窘境,即虽然存在着显著的区位优势,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却十分落后。
要打破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就必须从调整新疆产业结构着手,改变新疆自然资源开发行业在新疆工业体系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契机,着重考虑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需求,充分利用新疆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紧紧抓住内地发达省份产业升级的机会,主动从内地承接转移一批新疆具有比较优势、适合与中亚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出口导向型产业,推动出口商品的本土化生产,从而提升新疆国际贸易地位,降低通道贸易在新疆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丰富、完善新疆的产业结构。
新疆作为我国最西部的省份,国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但是经济发展却相对缓慢,产业结构极不平衡。第一产业生产率不高,在地区国民经济中所上比重仍然较高,第二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其内部结构性失衡明显,主要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石油重化工业为主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而服装鞋帽、家电制造、文体用品、塑料制品、日用消费品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发展却十分缓慢。畸形的工业结构不仅制约了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使新疆的经济发展更容易受到国际矿产资源市场波动的影响,降低了新疆经济的稳定性。不仅如此,以资源开发工业为主的新疆工业体系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极为有限,造成新疆劳动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2015年,新疆的劳动参与率为68.38%,远低于全国79.80%的平均水平。此外,2015年全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8.30%、29.30%、42.40%,而同期新疆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占新疆就业人口的比重则分别为44.08%、15.16%、40.76%。⑥从中不难看出,新疆人口就业结构与全国相比还存在着极大的差距,第一产业还拥有大量的冗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的发展对新疆就业的贡献率过低,大大延缓了新疆城市化进程。
当前,正值新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又恰逢国家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疆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最前沿,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拥有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局面。因此,我们应当牢牢把握历史机遇,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契机,充分把握内地发达省份产业援疆的有利时机,加强对新疆现有人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一批适合新疆区情、能够满足新疆居民消费和中亚国家贸易需求的轻工制造业,促进新疆出口导向型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丰富、完善新疆产业结构,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特殊时期,带动新疆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尽快缩小与内地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
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色瓜果农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异。一直以来,高品质的农产品是新疆最为响亮的名片之一,其不仅受到国内消费者的广泛喜爱,也是新疆出口创汇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以此为基础,新疆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也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是新疆工业体系中外向型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2015年,新疆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共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45.36亿元,仅占新疆工业总产值的9.2%,却贡献了36.28亿元出口交货值,占新疆工业出口交货值的57.61%。
目前,虽然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随着中亚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新疆传统的外向型农业已经出现增长乏力的局面。对此,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必要通过加快落实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措施,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促进新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与产业化,也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新疆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创造条件和基础,提高其在新疆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从而为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表3 2007~2016年新疆农产品出口情况一览表⑦
此外,由于新鲜农产品和多数食品保质期较短,新疆外向型农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发展应以主要口岸为依托,重点布局于沿边地区,其它地区则应以罐头产品的生产加工为主。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劳动力供给数量出现拐点,舆论普遍认为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枯竭。但是,新疆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之一,老年化程度较低,与中亚五国相比,新疆抚养比要低不少(详情见表4),新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口红利;尤其是南疆地区,产业发展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还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此外,南疆大多数少数民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不足,再加上文化、宗教、生活习俗与汉族及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存在着较大差异,并不能像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一样大规模转移至内地发达省份实现就业,因而贫困发生率较高、贫困人口众多。根据自治区扶贫办的数据显示,按照2014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的标准,2015年新疆尚有261万贫困人口,其中南疆地区就有159万人,占新疆贫困人口的60.92%,占新疆年末总人口的6.74%。
表4 2004~2015年中亚五国与新疆抚养比一览表⑧(单位:%)
新疆应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契机,紧紧抓住内地发达省份产业升级的机会,充分发挥南疆劳动力相对充裕的优势,在考虑新疆人口规模、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约束的前提下,利用新疆棉花生产规模大、品质高的特点,适当发展一批中亚国家具有大量贸易需求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详情见表5),实现这些出口商品的本土化生产,既能够满足部分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也是新疆贫困地区通过创造就业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早日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之一。
表5 2013~2015年新疆口岸主要出口商品一览表⑨
经过西部大开发之后数十年的发展,新疆对外贸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持续上升,目前已占据绝对份额。根据表5数据显示,近年来,从新疆边境口岸出口的机械电子产品已占新疆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这表明中亚国家对这类商品存在着大量的贸易需求。但是目前,除了部分电力设备及零部件外,新疆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落后,既不能满足本地区的消费需求,也无力支撑机械电子产品的大量出口。
而天山北坡经济带作为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在全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备发展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基础和条件,理应努力走在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最前沿,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契机,充分把握内地发达省份产业援疆的大好机会,积极承接转移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提高出口机械电子商品本地产品所占比例,打破资源开发行业在新疆工业体系中一枝独秀的局面。这不仅仅是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迫切需要,还有利于促进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新疆的就业市场,对冲产能过剩行业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吸引富裕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促进新疆进一步城镇化,推动新疆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注释:
①2015年,新疆进出口外贸总额为196.7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为4.5亿美元,入境旅游收入为6.08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实际营业额为21.84亿美元。
②表1中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6》、《新疆统计年鉴2006~2016》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③毕燕茹、秦放鸣:《面向中亚,新疆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证分析及思考——基于产业视角》[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01~105页。
④《2017年1~2月新疆口岸农产品出口态势平稳》,中华人民共和国乌鲁木齐海关网,http://urumqi.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166/tab61950/info844143.htm.
⑤表2中数据由《新疆统计年鉴2014~2016》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⑥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16》、《新疆统计年鉴2016》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⑦表3中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乌鲁木齐海关网。
⑧表4中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与《新疆统计年鉴》。
⑨表5中数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乌鲁木齐海关网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