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注重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到影响。引导式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能够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本文就初中数学引导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引导式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171-01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数学在每个阶段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数学,已经从简单的加减乘除上升到复杂的逻辑运算和实际运用,因此对于很多初中学生来说,数学都是比较枯燥、乏味和复杂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问题以外,还与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初中数学是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式数学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的引导式教学模式就是让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来掌握数学问题的规律,掌握解题方法。这种学习方式实现了环境、学生和认知三者的互动,对于初中数学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导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在数学的教学中反思、吸收和自我调整,最终达到数学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共同增长。首先老师可以将与课堂有关的并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知识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对于数学的自学要求,其次老师要确定本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制定相關的练习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学生在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后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数学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改善数学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二、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1.培养学生数学预习的习惯
刚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往往没有好的课堂预习习惯,就算有预习也是流于形式,不知道预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数学课上课之前,老师要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和疑点,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布置相应的练习内容和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避免了学生自己预习的盲目性。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时,首先要粗读。对于教材的知识点首先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细读。对于教材中的重要公式、概念和定理等要反复研究,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做出记号,待老师上课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引导式教学模式下,老师起到的是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必要时才进行答疑解惑,要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根据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在引导学生听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对重点和难点以及预习中的疑点进行认真剖析,听例题的解题过程并做好总结,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切忌不能用传统的讲课方式将数学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层层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用脑子去思考问题,不能局限于例题本身,而是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掌握解题的方法和规律。
3.为学生营造互相讨论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数学老师讲授的内容最终是要以学生理解和掌握为目的,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起到的作用是提示和引导,让学生主动的吸收。因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讨论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老师可以为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设置不同的数学题目,让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解题过程,很多数学问题不止有一种解题思路,通过同学互助,互相讨论能够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不但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开拓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4.提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老师应该通过教材类似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自我解答,学生能够自主解答的老师尽量不要参与解题过程,只有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再进行引导,直到学生将题目完全理解,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题目才能够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贯彻引导式教学的原则,能够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的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也会让学生提高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毓濛,刘凤立.引导式教学中数学思维的提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8)
[2]周鑫.问题引导式教学方式探究——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为例[J].新课程(中学),2015(08)
作者简介:
李静波(1969.08-),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8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