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但现阶段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本文将对现阶段小学品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品社教学实效性进行研究,旨在促进我国小学品社教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品社 教学现状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84-02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社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严重滞后
现阶段我国小学的品社教学中仍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品社教学效率不佳。首先,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并且教学环节多为知识的讲解,缺少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环节,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并未充分调动出来。其次,教师在讲课环节中更多的是将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我国的品社教学缺少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得小学生对于品社的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并且小学生正处于玩心较重的少年时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师应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游戏教学的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思想过于陈旧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品社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其中学校对于品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学校和家长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是“数语外”三个主要科目的成绩,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其次,学校在开设品社教育时只是为了完成国家的教学要求,因此并未作出完整和科学系统的教学规划,导致品社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较低。并且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品社课程作为辅助性的课程展开,并未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甚至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被其他学科替代的现象。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社教学实效性研究
(一)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師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首先品社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以及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坚持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性格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品社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品社教育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将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渗入进行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列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品社教学内容,并激发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二)将社会时事融入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小学生的品社教育中应将社会时事融入教学之中,提高品社教育的社会实效性。在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将课程的目标设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教师应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准确掌握,并创造性的使用现有教材。与此同时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内的知识,应将社会中的时事新闻深入到品社教学活动中,这些与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实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明行为的具体结合,有利于小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三)重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缺少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在品德和社会的课程中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书本中的知识点,小学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并且教学效率不佳。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重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体验和实践,带领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中的活动,去敬老院照顾老年人、或是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打扫墓碑等。这种公益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小学的品社教学是以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以及健康心理为目标的综合型学科,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进入新媒体技术时期,这对小学品社教育既是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因此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并且不断提升品社教育的质量,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建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社课堂中的情感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2015(01):87.
[2]周桂琴.把握学科特点 挖掘学生潜能——如何在《品社》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13(04):56-57.
[3]张建宏.浅析小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品社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6(12):24.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8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