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8-07-17 09:24林冬英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23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

林冬英

【摘要】在现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主要通过创设典型的教学情境、师生平等互动、客观积极的评价等方法使高中生在自我世界、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审事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升华。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教学 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47-01

在现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主要通过创设典型的教学情境、师生平等互动、客观积极的评价等方法使高中生在自我世界、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审事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升华。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极大丰富了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内涵,凸显了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使其在新一代合格公民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一些历史教师虽然也认识到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但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多演变成为单纯的 “人文知识”传授,却未能切实有效地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根据本人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教师更新历史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是指导具体教学过程的灵魂。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时刻遵循“生本发展”为理念,它要求教师不仅注重于每一个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积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更要努力砥砺于学生良好品德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陶冶。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历史课程资源要科学的把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一步变革和创新。让历史课堂实现轻传授重发展、轻结果重过程、轻教师“教”重学生“学”、轻统一规格教育重因材施教的重大转变。

“以学生发展为本”还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有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4D工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这使得教育更加走向基础化、大众化。中学教育则要更多服务于大多数平凡之辈的人性与成长,使他们能以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无常。让学生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坚持真善美,不畏将来,微笑前行。

二、教学过程对学生贯彻道德教育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高中历史教材描述、记录和呈现的大部分都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突出事件,历史课堂就是直接让每个学生与伟大人物和突出事件经常相遇的场所。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把人类最美好的品德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让每个学生在和伟大人物相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找到自我,最终成就自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是可以继承,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的道德遗产。它是民族精神的灵魂,也是华夏人民几千多年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关系的实践的结晶。这要求教师从历史教材中挖掘中华传统美德的本质内涵,教育学生如何从中吸取精华,如何培养公德心,尽职尽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使人性不断走向完美。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主要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我们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慷慨节气。由古至今的历史,中国多次遭到外族入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让人们的爱国情感热烈的表现出来,才会孕育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比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历史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和国家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灿烂的文化,以及为人类、社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通过引导学生深化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识,不断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深化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伟大进程的认识,进一步坚定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的信念。用爱国主义精神去强化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个人的奋斗目标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时代洪流中去。

四、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人世间的一切美好都源自于爱。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加强爱心教育,培养他们真善美的良好品格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自己的职业充要满希望、激情、责任和爱心,又需要教师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修养,切实加强个人的品德素质,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爱心教育是弘扬学生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取缔邪恶的一面,促使其建立一种高层次、稳固的、内在的爱心,促使其有效提高各方面素质,逐步确立正确而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围绕着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父母、爱家人、爱朋友、爱自己、爱他人等爱心教育活动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联系历史上的典型人物、爱心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对高中生应进行广博的爱心教育,让他们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这样才会健康成长,有了爱心才会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五、加强分析与引导,陶冶学生人格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而又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产生的影响则是伴随人的一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具有渗透性,它重视熏陶渐染式的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应当通过教学过程自觉而又自然地进行,而不能仅靠平时训练、课堂灌输、言语说教来实现。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以史为鉴,润物无声。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加强教材的深入分析,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来完善人格,通过借鉴古今中外的史实来引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高中历史教学是一个通过学习历史伟人的事迹来反照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了解世界、思考人生、以史为鉴、自我领悟的过程。这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教育者们长期不懈的努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科教育资源的优势,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整合、升华。

參考文献

[1]蔡元培 《蔡元培教育文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2]李镇西 《爱心与教育》 漓江出版社 2008.5.1

[3]易建勇 《人文素养读本》 湘潭大学出版社 2009.9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