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产生疑问是思维的开端,也为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起点、触发点。为了在预习中激发学生有效的质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了解学生学习新知的困惑,并及时修改教学策略以迎合学生,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从而达到高效学习。在预习中激发学生有效提问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激问——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预习中尝试提问
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源头,也是探究活动的起点。创设灵活多样的“问题情境”,意在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到在预习中问题无处不在,并不断地尝试提问。
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找到预习提问的源头
初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不能摆脱具体的形象和直接的经验限制。而日常生活实际则是学生最直接最具体的经历。因此在预习案中引入一些生活情景,就会打开学生预习提问的阀门。
《摩擦力》预习题:在大扫除中,你能找到一些与摩擦有关的问题吗?大扫除就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原始生活情景”,每一个学生都亲身实践过,有深刻的体验,缺少发现与思考。这让学生明白提问并不是一件难事,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2.在实验情境中让学生找到预习提问的钥匙
在预习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动手,且现象明显的小实验。但这些小实验的结果又与学生的日常经验有冲突,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充满惊讶,那么此时学生在预习中提问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啦。
例:《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预习题之——动动手
(1)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2)在将矿泉水剪下倒置,里面放一个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吹气,然后将手指拿开,观察现象?
(3)将一个乒乓球放于一个玻璃杯内,然后用电吹风吹乒乓球,观察现象?
为什么是这样呢?这种日常经验的有冲突的实验,可以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3.在故事情境中让学生找到预习提问的兴趣
兴趣是指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预习案中设计一些故事情景,使学生对学习某一知识发生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后,提出预习的问题。
《惯性》预习题:一女士在公共汽车上,车突然刹车,女士被后面的年轻人撞倒。女士气呼呼地说:“什么德性?”年轻人笑着说:“这不是德性,是惯性。”
看完这个故事,学生在笑完后,马上就会想到:为什么这是惯性?那什么是惯性?在我们的身边为什么会存在惯性呢?……有了故事的引領,提问真的变得很简单了。
4.在不断鼓励中让学生找到预习提问的信心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因此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都不能一棍子打死它。我们应先鼓励学生探究好学的精神,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回到知识的重点上来,以增加学生预习提问的信心。
二、引问——授人以渔,让学生在预习中有效提问
1.言语示范——让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有效、精练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语言分不开,将预习中的问题进行语言的重组,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规范性、严密性的一种良好的措施。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预习题:动动手:(1)泡一杯热的饱和糖水,然后冷却,观察。(2)泡一杯热的饱和盐水,然后冷却观察。示范:糖水中有一部分糖析出,盐水中几乎没有,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不同的现象?如果想把大量的食盐析出,你有更好的方法吗?
让学生根据现象提出有效的预习问题,或尝试自己设定下一课堂有关的一些预习情景,并从中提出情景相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经得起推敲,才是一个有机严密的整体。
2.方法示范——让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有效、典型
让学生有疑而问可以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可是如果老师没有方法的正确引导,就可能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久而久之提问只能是一种形式,一种走过场的预习秀。
(1)类推法——在预习中渗透学习电解质化学性质的分析支架,让学生预习的问题回归课堂的学习目标,树立课堂重点典型。
《碱的性质》预习题之一:请阅读教材完成下表(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网上搜索)
简单的表格类推法设计,让学生明白其中所蕴藏的内涵,同时也想到以后在预习盐的性质时如何提出预习有效问题(在上面的表格中再增添一行盐即可)。实现了让学生在预习过程逐步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