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树东,江丽丽,张 钰
(吉林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培养方案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指导性文件,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1]。在当前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教育改革思想大讨论和深切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开启高等教育新时代、新征程之际,我校提出了培养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举措[2,3]。培养方案的制定要进一步突出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明确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全面规划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教学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对于我校实现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4]。
深刻理解材料化学专业内涵,依据我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符合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实现培养目标,努力实践,形成注重素质、强化基础、培养能力、严格管理、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满足市场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层次,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材料化学专业的要求[5,6],在与相关企业中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进行深入探讨,与国内兄弟院校材料化学专业专家进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确立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国家重点产业和我省支柱产业。具备良好素质和科学基础,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材料化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及化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对现有生产过程进行现场操作和管理,以及能够进行新材料研究和新工艺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材料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 掌握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3) 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系统的材料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材料类专业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 具备设计材料和制备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根据工程应用选择材料等方面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5) 具有创新意识,能够综合运用材料科学与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对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6) 掌握文献检索、中外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 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 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 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在材料化学专业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成效,培养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都达到并优于基本要求。
在专业成立之初,通过由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专家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所形成的培养方案符合高等学校材料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材料化学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近年来,在办学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与兄弟院校、就业单位的交流,并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培养方案在2012~2015年间不断完善。
通过对培养方案的不断修订,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总体缩减了学时,增加了专业方向特色课模块,整合了课程内容,使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又将《化工设计概论及技术经济分析》调整为《材料化学设计基础》,开设了课程设计,工程素质教育水平得以加强。
而此次培养方案修订之初,通过由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的教学专家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所形成的培养方案符合高等学校材料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材料化学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体现了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7]。
材料化学专业的全部课程包括4大类:公共教育63学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训练与健康类课程;工程(学科)基础类课程53学分、专业类课程15.5学分、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论文)32.5学分、创新创业教育6学分,各环节学分统计表见表1。
表1 材料化学专业各环节学分统计表
课程设置及结构安排是以达到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及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目的。为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材料化学专业基本理论,在“学科基础课”模块开设诸如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一系列课程;为使学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材料化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在“专业方向与专业特色课” 模块开设纳米材料、功能材料、新型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等课程;为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学科基础与专业实验” 模块开设材料化学专业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验、实践课程,还在“拓展教育”模块开设材料腐蚀与防护、化工安全概论、生物技术概论等任选课程。
在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四大模块。其中实验教学包括化学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专业实习包括金工实习、仿真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包括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形势政策、课外活动等;科研训练包括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科技活动、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等。
材料化学专业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培养方案中设置材料化学专业实验课,共计96学时,分在两个学期设置,即材料化学专业实验Ⅰ和材料化学专业实验Ⅱ,共开设实验题目20个,综合设计性实验2个。在专业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师通过调研、探索,于2016年优化、整合、更新了部分实验内容,现有实验题目17个,综合设计性实验6个,专业实验题目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目前,通过近些年实验教学环节的运行,初步形成专业实验进一步调整更新的思路[8],将在“十三五”规划期间,进一步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题目数。
专业实践主要包括:生产实习、仿真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我专业严格执行《吉林化工学院实习教学基本要求及规范》、《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要求及规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环节管理规定》等教学文件,对实习的组织、指导教师、学生学习纪律、成绩考核等做了详细规定。
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组织学生参加到教师科研课题,利用假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措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抓住吉林化工学院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通过实施“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大力加强教学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以材料化学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在吉林省内有一定特色和知名度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