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纵观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还是存在大量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是无法领悟到文字与文法的美妙的,本文主要从学生学习视角来分析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模式与注意事项。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小学语文教学
一、 目前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急于求成,学生只会背不会读
小学语文具有的显著特点就是小,表现为学生小、知识处于基础阶段。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老师有一种“急于求成”的教学心态,教学速度超过了学生的接收能力,出现了过快的现象。在一些低端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学生还不能流利地阅读时,老师已经开始讲述这段文章的思想情感了。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将文章读流畅已经非常不易,在还不能对文段中的每一个字读音准确、停顿准确的前提下,就讲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远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当教学结束后,学生既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同时也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了解不透。这种教学思路远不符合學生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有悖于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 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缺少培养学生的语感体验
语文教学对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注重其中的语感体验。在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任课老师常在没有通篇阅读的前提下,把课文分解成多个部分,忽视了引导学生通篇阅读的气韵感受,即使有带领朗读也是漫无目的的进行。在教学中,老师缺少对学生领悟能力的把握,最终达不到教学效果。
(三) 老师对文章的分析时间过多,给予学生的阅读时间少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其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很多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过多的关注讲解文中的内容,过多的注意新词语的讲解,害怕学生对生词不会读,对文章理解不透彻,安排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解,最终造成学生的阅读时间少之又少。小学生的教学不比高中生的教学,没有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容易造成学生对文章的不能正确的领会,给学生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说没懂,老师又讲了许多,说懂了,但是对文章并没有深刻的体会。
二、 提升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 以课本为基础,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完成教学目标,任何教学的实施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教材的制定是国家通过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而编写的,完全符合当下小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坚持课本为主。其中,相关的小学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运用普通话对课文进行流畅的阅读。在教学开始前,老师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的阅读基础,制定出有效的阅读计划,为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让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而优化教学方法。而小学生基于小的特点,尚处于学习开始的底层,所以,小学生的阅读坚持字词正确、语言流畅即可。在教学中面对小学生的阅读特点,老师应该更具有耐心,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课前老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明确教学重难点,这是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之一。
(二) 注重引导学生体验阅读过程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语文课本为教学基础,通过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复杂性,要想让学生能有效地组织语言,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小学正处于一个人语言积累的基础阶段,所以,必须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阅读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当把文章的朗读作为教学重点,而不是让学生朗读其中的生词等。词语的学习只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小的部分,文章中的生词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目标去进行,让生词成为学生朗读的重点之一去进行。通过全文的阅读,让学生对文章有简单的认识,有一种亲身的体验,慢慢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三) 巧妙设计阅读要求,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设计朗读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把文章朗读得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弥补小学生自控力差的特点,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机会,让朗读切实的促进小学教学的快速发展。
(四) 教师应利用灵活的引导,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
只有灵活地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第一时间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带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理解,加深学生对角色情感与文章主旨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更愿意表达和展示自己,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朗读环节中。
(五) 利用灵活的指导方式,提升学生朗读技巧
小学生的分析总结与自主学习能力都还不完善,所以也无法在无人指导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去找到学习方式,朗读方面也一样。许多学生对于朗读节奏快慢与情绪高低的掌控还并不熟练,对文章的主旨也不能完全准确地掌握,极易出现快速无感情朗读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像教导幼儿学步一样,利用灵活易理解的方式来进行实时的指导。这样的形式,将思考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象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朗读过程中。结果表明,这样的指导方式要比严肃、训斥的指导方式更加有效。
(六) 注重寓教于乐,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爱玩的,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认为游戏与学习相去甚远而且会相互产生影响的,但其实是完全相反的,学生以更加有趣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的效率会比单纯、枯燥的黑板教育方式高出很多,所以在这方面,也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找出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这种灵活的朗读教学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自我提升。
三、 总结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训练和指导,巧妙地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适时发挥好教师的范读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插上朗读的翅膀,将课文读得有情、有味、有特色。
参考文献:
[1]李爱萍.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02).
[2]曹卫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03).
作者简介:
甘静,重庆市,重庆市北碚区文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