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物理教学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既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需要初中物理教师针对实际教学情况加强研究,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全面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与综合能力。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多方面论述新时期初中物理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时期;教学策略
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唯有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改革变化,才能在发展潮流中立足。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教师必须要用新的观点来看待教学,能够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各个环节入手,探讨科学的教学策略,让初中物理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收获理想的教学成果。那么我将针对初中物理教学,浅谈新时期的新思路。
一、 设置有效的课堂导入
在过去,教师总是开门见山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感觉学习物理十分枯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设置有效的课堂导入,让学生逐步进入学习状态。就以摩擦力的教学为例,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性质及其运用。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加入学习中来,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作为课堂导入。比如,教师可以这样问:“人行走在地面、汽车能够在地面上行驶,这都是因为有一种神奇的力存在,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个神奇的力是谁吗?”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表现得十分感兴趣,从而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则可以轻松地过渡到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来,并且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这些枯燥的知识变得精彩生动,改观学生对于物理學习的刻板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设置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本应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而一味地进行被动学习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从以往的教学来看,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格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时候,教师不再按照过去的教学节奏,直接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会浏览学习资料,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勾画出来。随后,按照学习脉络,将问题各个击破,这一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让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简单,提升学生的理解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
三、 优化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过去教学中问题存在较多的一个环节,教师需要优化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与实验能力。比如,针对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通过实际的动手实践来完成实验设计。在学习控制变量法时,教师不再一味要求学生学习教材,而能够根据实验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进而加强学生对实验器材操作规范的理解,也用实践动手帮助学生理解好这样的实验方法。再比如,针对一些操作困难或者具有危险的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来完成网络实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需要直接操作,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看见直观的实验现象,避免了多种问题的发生,而又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短板,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思维。通过这样的方式,优化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真正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 注重多种教学思想的融合
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学需要教师融合多种教学思想,让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比如,教师能够运用分层教学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简单分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让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吃得饱”,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又能“吃得好”。再比如,教师也能够运用合作学习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交叉分组,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终克服难点问题。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注重多种教学思想的融合运用,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多种问题。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学时期探索新的教学思路,能够帮助初中物理教学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与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用全新的观点来看待物理教学,从当前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并且适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呈现一堂内容丰富、形式精彩的物理课。
参考文献:
[1]苏玉凤.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154.
[2]吴建伟.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之我见[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7(1):88-89.
作者简介:刘晨江,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舟曲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