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及扩展,现阶段的经济、工业、政府及教育方面均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环境下的便利之处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枯燥的教学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数学素养。为了分析“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式,笔者针对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的意义及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翻转课堂;中职数学教学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属于一个教学上的突破口,对于教师来说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中职学院学生进行培养及实践方面的教学改变,实现知识、学生与教师三位一体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意识、创新思维及计算机思维,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互联网+”时代下实施翻转课堂对于中职数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一、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的意义及必要性
中职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具有一定的契合,但中职数学教学还处于一种培养批量同质量人才的阶段,未对学生的个性及突出点进行发展及培养,这种现象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及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针对知识点进行教学,未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且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缺乏兴趣,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因此,有效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教学能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阶段的中职学生对于互联网均存在一定的向往及喜爱,实施“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以往枯燥、傳统的教学形式,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
二、 “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式
(一) 在“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在种植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式
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应利用互联网整合及制作相应的电子书、微课视频,要求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教师通过电子书中的检测功能及统计功能能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之后再实施相应的巩固教学及检测,帮助学生们梳理自主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重点及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等,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方便学生们进行网上学习。
(二) 利用互联网合理设计翻转课堂的实践内容
教师在利用互联网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以问题为教学引导环节,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帮助学生们在基础上进行重点知识内容的把握。如在进行“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班级微信群中将知识点预习要求、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等进行发布,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继而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及难点进行收集后,确定好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讲解的知识点及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更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使得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此外,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或存在争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在网上收集相关知识点的信息,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式,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特色实现通过自身努力及探究解决问题的效果,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内化,而不是单纯的灌输式教学。
(三) 在“互联网+”时代下利用翻转课堂实施综合教学评价及课后拓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环节时可以采用利用互联网的形式进行考核,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一个数学问题的方式进行考核,最后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的综合方式对教学实效性进行检测;课后复习环节对于中职数学学习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课后教师应根据知识点内容为学生们提供开放性、具有延伸性及拓展性的题目,要求学生们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在互联网系统中能清楚地看到学生课后题目完成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完成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最后通过教学成效不断完善、改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及数学素养。
三、 结语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互联网+”时代下的翻转课堂不仅能转变传统枯燥、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方便学生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能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养、发散思维、计算机思维及综合素质,促进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鹏彦.“互联网+”时代下翻转课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教文汇,2016,10(26):94-95.
[2]闫春玉.浅谈翻转课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21(4):52-53.
[3]陈冰.翻转课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实践有感[J].职业,2017,33(35):12-13.
作者简介:郑承强,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