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翔
合作学习是我国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几年的课改实验表明,要真正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绝非易事。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七嘴八舌看似“热闹”的现象,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注重形式而不重视实效,实在令人担忧。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下面谈谈我的认识和做法。
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中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人为宜。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在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的基础上,教师应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理调配,优化组合。小组成员应该是动态的,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让不同小组中的成员互换,同组中的角色轮换,给每个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1.同水平合作学习。首先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层,然后让同水平的学生选择相同的学习内容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案例1: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自然段,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展示了小艇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小艇的外形特点。对于后进生,合作学习小组只要求根据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回答;对于优等生,合作学习小组则要求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结合相关资料,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小艇的外形特点。这样不同的学习要求,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案例 2: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把学生分成了ABC三个组。C组选的问题是用读来告诉大家外洞、内洞的特点;B组选的问题是概括外洞、内洞的特点;A组选择的问题是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讲一讲外洞、内洞的特点。不难看出,A组的选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组的学生也恰恰是最善于抓词句来表达的一个组成员。其他两个组因为选择了自己有能力回答的问题而学得积极主动。不同的分组法,能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新鲜和有趣,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动中应适时给予那些表现突出的小组以表扬或嘉奖。另外,还应通过组内、组间的交流进行优势互补。
2.同任务合作学习。先将学习资料分成几个部分,分给小组中的成员。各组中领到相同学习任务的学生离开本组,组成相同议题的“专家组”,集中讨论手中的问题,得出对这一问题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然后把这个学习成果带回本组,轮流汇报给其他组员。这样同任务合作学习,能实现范围更广和质量更高的学习效果。
案例3:在《桂林山水》一课中,课文分水、山两个部分描写了桂林山水秀美的风光。教学时,我将水、山分成两部分学习内容,交给不同的“专家组”合作学习。然后把学习成果带回本组,轮流汇报给其他组员。这样,全体学生在汇报交流后都能较好地体会漓江水、桂林山的独特美丽。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扮演“传授者”和“学习者”两个角色,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分工合作学习。同组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任务,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案例4:根据学生各自特长把学生分成 A、B、C、D 四个大组。 A组学生选择的问题是根据地理知识设计方位。B组学生美术功底比较好,选择绘制简图。 C组学生手工制作有特长,选择现场制作“火车”。 D组学生口语交际比较出色,选择当解说员。全班学生交流、汇报。 A组: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地理知识讲述了方位。 B组:根据课文中重点语句和插图绘制出了精美的简图——“人”字形线路图。C组:他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一幅形象的“火车爬坡图”。D组:那形象、生动、逼真的解说让人一听就明白。
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学中可让学生选择从不同角度理解的内容开展合作学习。
案例5:《将相和》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
(生小组合作交流)
生:蔺相如不是真的要撞柱子,只是抓住秦王爱“璧”如命的心理吓唬秦王。他能抓住秦王的弱点,可见他多么机智。
生:如果秦王真的强逼蔺相如,为了不让“璧”落入秦王之手,他一定会与“璧”同归于尽。这表现了他多么勇敢。
教学《将相和》一课中“完璧归赵”一段时,学生质疑:“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我及时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有的说:“蔺相如不是真的要撞柱子,只是抓住秦王爱‘璧’如命的心理吓唬秦王,暂时保住‘璧’。这表现了蔺相如多么机智。”有的说:“如果秦王真的强逼蔺相如,为了不让‘璧’落入秦王之手,他一定会与‘璧’同归于尽。这表现了他多么勇敢。”这一教学设计,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开展合作学习的保证。合作学习时,当学生对完成学习目标有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找到继续学习的途径。当学生的认识产生偏差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地纠正学生学习的方向,防止学习偏差。
案例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四周围很黑,没有灯光,所以就碰壁了。
生:鲁迅先生的鼻子不小心被墙壁碰扁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显然,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课件出示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小组再次合作讨论。)
生:我知道“黑洞洞”的意思,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民失去了自由,过着悲惨的生活,“黑洞洞”指的就是黑暗的社会现实。
生:“碰壁”指鲁迅先生遇到了困难,他的文章被反动派禁止发表,反动派对他本人也进行迫害。
生:鲁迅先生虽然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进行工作。
师:我也来补充一点。鲁迅先生面对斗争中的挫折毫不畏惧,冒着生命危险先后用了多个笔名发表文章,与敌人展开巧妙的斗争,他要为广大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呐喊。现在你能否从“谈碰壁”这件事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在上述教学中,我发挥主导作用,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及时掌握学情,善于调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生对课文中“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理解不够深刻,而理解这句话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于是,我采用“读—思—议—再读—再思—再议”的方法,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
案例7:《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让生评价文中的鲁肃)
生:鲁肃没把诸葛亮借船之事告诉周瑜,他是一个不诚实的人。
师: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请小组合作交流。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三天造十万支箭陷害他。如果诸葛亮死了,蜀、吴联军就打不过曹军。我认为鲁肃没把诸葛亮借船之事告诉周瑜是对的。
生:我认为鲁肃当时根本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是为了借箭,他不是一个不诚实的人。
师:你们说得真精彩!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不能以偏概全,而要就事论事。
在这个案例中,面对课堂上突发性的生成,我用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讨论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思维碰撞,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辨了是非。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