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季节不一样的人文
——小学语文教材的纵向联系与课堂拓展

2018-07-16 09:33张光华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图画桂花季节

张光华

四季轮回,周而复始。看似不变的季节,在教材中却呈现着不一样的人文,这种人文的呈现与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过程遥相呼应。把握了这种呼应,也就打通了教材纵向联系的通道,教师便可以全面把握教材呈现的梯度,也能精准实施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层面,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循环往复中持续提升,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最终结果。

秋天,一个美丽且令人多思的季节,在教材中多次重复出现。但每一次出现,呈现的侧重点不一样,包含的人文内涵也不一样,它引导着学生从认知的懵懂走向睿智,从情感的单一走向丰富。

第一次接触:重在认识

《秋天》是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学完汉语拼音后的第一篇课文。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啊!秋天来了!

不难发现,编者是为了让入学不久的学生认识到这一季节而选编的这篇课文。这个季节有这样的一些特点:“天气凉了”“树叶黄了”“天空那么蓝,那么高”……针对这样的认识层面,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不能单一地带领学生读课文,而应借助这篇课文,激活学生相关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对这个季节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如“树叶黄了”,教师应让学生说说:哪些树的叶子会在秋天变黄,一片片落下来呢?又有哪些树的叶子是不会变黄也不会凋落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树叶为什么会变黄,叶子不黄是永远不落吗?如此,大大丰富了学生关于树木的知识。

再如“一群大雁往南飞”和书本上一只松鼠抱着松果的插图,以此可以拓展学生了解关于动物过冬的知识,了解候鸟越冬的习性,了解牛、羊、猪、狗等动物的过冬习性。就松鼠过冬而言,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可爱的小松鼠还是森林的播种者,当小松鼠忘了曾经的松果藏在哪里时,来年春风一吹,那松果里的松子就变成一棵棵小松树苗了。对“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 一’字”一句的拓展,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大雁要排成“人”字、排成“一”字,从而了解鸟儿也有智慧:飞行时会巧妙利用气流飞得更加轻松。

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因为学生是开心的,气氛也是热闹的。学生收获了相关的大量的知识,也得到了听、说、读的充分练习。

第二次相见:学会欣赏

《秋天的图画》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入学一年后学生长大一岁了,积累了不少对事物的认识、文化的感悟、经验的储备,教材也不再是单一满足认知这一层面,而是逐渐引导学生的内心世界慢慢走上丰富多彩。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单元提示语就是“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图画”,课文前的《识字 1》出现了“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这样描绘景色的精美词语,可见,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让学生欣赏秋天的美丽。这一层面的教学拓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首先,让学生找出美丽的所在,秋天的美,美在五颜六色上,金黄的灯笼,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其次,秋天的美,美在这个季节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美味的水果、粮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学生说说,秋天除了梨、苹果,还有哪些水果成熟。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水果,有翠绿的西瓜、紫色如玛瑙般堆砌起来的葡萄等。另外,粮食作物中成熟的不仅有稻子、高粱,还有玉米、大豆、南瓜、红薯。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做了大量的听、说、读的练习,也让学生全面理解秋天的“美丽”。

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这个美丽的季节,还要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美丽的品质——勤劳。“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因为只有劳动才有收获,人类把这个五彩的季节装扮得更加灿烂,这是我们赋予这个季节的人文内涵。就这一内涵教师还可以延伸:勤劳是什么意思?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是勤劳的?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什么?我们也应该是勤劳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第三次相见:致力表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是《秋天的雨》,第 12课是《听听,秋的声音》,单元提示语是“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认知方面是进一步熟悉秋天,能力方面则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要求知道《秋天的雨》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相应的拓展是“要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听听,秋的声音》课前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把读后的体会和同学交流。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接着写几句。”《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一栏要求学生和家人、同伴一起摘果子、看红叶、放风筝、捉蛐蛐……交流一下在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习作”一栏则是:“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和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这与三年级习作入门的教学要求遥相呼应。三年级教材着力点在“听、说、读、写”上,尤其是“写”的大门的开启,并且强调注重修改意识的养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时激励学生动手写一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第四次接触:乡愁悠悠

秋天的第四次出现,是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这一组课文有《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 等,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但这份情感不能空泛地抒发,它隐身在外祖父教“我”读的唐诗宋词里,送给“ 我”的墨梅图中,更在那曾经和母亲一起摇落的桂花雨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一样的季节,却能让学生领略到特定的人文情怀——乡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这份美丽的情感借助眼前的一草一木,让遥远的家乡瞬间穿越了时空,变得近在咫尺,看似伸手可触,但又遥不可及。曾经琐碎、平常的一切,在这特定时空中,变得那么美丽可爱。

有人说乡愁是人世间最美丽,也是最可贵的情感,是对滋养你的事物的感恩,由这份情感延伸开来,便是孝敬,便是爱国。因为所有人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人民,所有人的故乡连起来就是我们的国家。家国情怀在学生第四次接触这美丽的季节时,便在内心深处悄悄地播下了种子,从此,这份情感便融入在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爱家爱国最好的体现便是让家园更美好,让国家更强大。努力读书,报答父母,报效祖国,情感得到了升华,灵魂也由此变得更完美。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一个整体。了解了教材的纵向联系,就了解了各册教材的分工、联系和衔接,知道了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与主题单元编排的序列,教学中也就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行为,从而高屋建瓴地处理使用教材,让学生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拥有全面的知识,扎实的能力,丰满的情感,最终成就完美的人生。

猜你喜欢
图画桂花季节
桂花
做桂花糕
我喜欢的季节7
季节蠕变
桂花蒸
季节的变换
打桂花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