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课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探究性特征的课程。学生在科学课中,需要通过证伪、证实的方式,才能够得到验证、结果的结论。而部分科学实验的难度是小学生无法适从的,因此信息技术便成了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重要前提。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生还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要素都是值得我们予以高度关注的。现本文以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信息技术如何在小学科学中发挥构建学习情境的价值,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收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科学实验;教学情境
一、 前言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当代教学环境下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融入各个学科的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国内教育界近些年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一门非常重视实验的科目,小学科学必须以科学实验为辅佐,才能够检验知识的真章。通过实验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得以激发,这是提高学生想象力、动手能力与问题探索能力的前提。当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学生才能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获取学习的实效性、可视性、趣味性感受。
二、 通过相机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
小学科学中包含了很多的实验内容,部分实验是当时就能够得到结果的实验,而有些实验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完成,甚至这一部分实验在课堂中是无法完成的。在进行这一类实验时,师生就可以通过相机来记录实验过程与实验现象,在回到课堂以后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研究。现如今在技术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手机几乎是人手一台或者两台的,教师不妨让学生利用家长的手机照相功能,或是专业的相机设备记录实验。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索态度,及学生的实验效果与实验能力。
如在进行种子发芽实验中,由于种子发芽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多数种子的发芽时间都需要大概一周。所以在课堂中,师生往往不能迅速得到实验的现象。此时教师不妨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告知学生种子种植、浇水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如何种植种子,如何培育种子使种子发芽。之后学生在课后时间进行实验,利用相机设备记录种子的发芽状况,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展示种子发芽的进展和成果。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种子情况拍摄下来,并用电子白板向全班同学展示,让学生自行观察与解说种子发芽状况。
学生通过观察电子白板,得知了种子发芽的流程,解释道:种子发芽时会先脱落外皮,之后露出一点点的白芽,之后种子会越来越大,白芽也会越来越长,最后种子会长出很多的根须,白芽出现黄叶。事实上除了种子发芽实验以外,还有很多实验都是需要相機来记录的,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习态度,同时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当然最重要的仍然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明确了植物的生老病死过程,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三、 通过动画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
虽然小学科学中的大部分实验都是比较简单的,但受空间限制,有些实验仍然是课堂中无法展示的。例如天体运动与部分自然现象生成,往往需要借助于特殊的实验室和设备才能够进行研究,这些实验对于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借助于模拟实验进行学习。教师不妨通过计算机设备将上述实验的现象制作成动画,并让学生在观察动画的过程中,了解天体运动和自然现象的发生原理。事实上科学实验并不仅仅有亲自实验,模拟实验同样也是科学实验的重要部分。在模拟实验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可以将所有无法获得结果,或是实验较难的内容用模拟实验方式进行,用模型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
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有着一定要求。教师必须掌握PPT、Photoshop、Flash等软件和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实验现象原理和过程,才能够根据实验内容与需要,将原理与内容渗透进实验动画当中,通过影音、图片、文字的处理,将实验内容用动态形式展现给学生。如在学习水坝发电能量转换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制作Flash动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画面,使学生了解到水的势能转化为水轮机的机械能,然后水轮机的机械能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教师通过Flash动画的方式,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水坝发电能量转换的过程与知识的重点。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动画实验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实验学习中有所收获,能力有所提升。
四、 通过网络拓宽学生的实验视野
网络中有着大量可用的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教育倡导核心素养培养,而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主动学习意识,和动手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验学习的科目,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真知、了解真相。不过受限于学生能力有限以及课时有限的原因,教师就必须将部分的实验内容放在课后进行。课后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同时课后实验也是学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现如今家家户户都配备上了网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实验的流程,掌握实验所需使用到的设备和工具,并根据他人的实验经验,制作属于自己的实验方法。如进行马铃薯液体沉浮实验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自行在课后搜集与了解他人的实验方式,之后在课堂中和教师或是其他同学一同实验,在课堂中交换彼此的实验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结语
小学科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可以为学生营造十分舒适、惬意的学习环境。这是激发学生科学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科学学习水平、端正学生科学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意识的重要前提。当然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必须将以生为本作为基本原则,结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的共存。这样教师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开发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用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打开学生科学学习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1]王观超,李蕾.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融合[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7(06):41-43.
[2]王俊卿.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机融合[J].数字教育,2016,2(02):81-84.
[3]柯镇林.基于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8):109-110.
作者简介:
唐华,湖南省永州市,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翠竹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