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杰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广大教学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管理要实现与时俱进,以政策为导向,转变学校管理模式,实施正确有效的管理,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学校管理;模式转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学校的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变化,要求我们不断改变旧的学校管理模式;另外,旧的学校管理体制和模式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发展,因此,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我们要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实现转型发展。
一、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存在严重的异化现象,过度重视分数,学校对于教师的管理、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都基于分数,这种分数管理的倾向严重扭曲了教育的价值取向;管理中注重惩罚性,旨在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和老师的行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管理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和老师行为的改善;在管理中注重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统一管理,教师的教案统一格式,上课统一模式,教学统一进度,学生统一课程和作业,随处可见千校一面的现象;为了加强对于学校的管理,学校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处处等级森严,师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变成了冷冰冰的检查、验收,变成请示与报告,失去了管理的真正意义,管理缺乏对于人性的关怀,成为一种限制学生和老师成长的牢笼。因此,学校管理要不断改革,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型发展,积极有力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和谐发展。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模式转型
(一)注重人本管理
传统的管理理念,主要目的是让被管理者老老实实服从、规规矩矩做事,将其作为一切管理行为的出发点,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其理念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新课改呼唤民主、科学和开放的管理方式,呼唤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其核心理念就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个体充分施展才能,在管理中要求以尊重人、激励人和信任人為出发点,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使广大师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受到民主、平等和自由。因此,在管理中要注重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广大师生的利益需求,为师生营造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到愉悦,提高工作的效率和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学习和工作变成一种快活和愉悦的过程。这种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对人的尊重,使得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二)健全民主管理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加强学校管理,要不断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办学行为。首先,要发挥教代会的职能,做到群策群力,广泛征集提案和教师意见,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对所有提案应做到件件有落实、有答复,让教师知情、参政、议事和监督。学校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比如职称评聘工作方案,绩效考核,学校招生和评优评模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都要征求意见并讨论通过才实施,真正做到群策群力,共同商讨学校大计。其次,推进校务公开,落实职责,增强领导和师生民主管理学校的意识,凝聚教师的人心,促进全校师生主人翁精神的培养,一起致力于关心学校,共同管理学校。针对各项涉及教师利益的事项,尽量做到工作步骤公开、结果公开,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管理环境。最后,强化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学校的校务公开,发挥教职工的管理职能,坚持从教职工的利益出发,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使学校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实现创新管理
创新学校管理需要创新管理思路,转变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将行政管理和科学管理方式相结合,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关注师生个体的成就需要;不断创新管理形式,坚持正面灌输和思想疏导相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将学校发展与个体的发展结合起来,关注广大师生的成长,给予必要帮助和引导;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学校管理的要求,在管理手段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方便了学校管理,给管理工作增添了很大的便利,惠及广大的师生团体;另一方面,信息网络的广泛引入和使用,有利于开辟学校管理工作的新领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广大师生进行教育工作,实现学校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应用,广大学校应该在工作中不断采纳和创新利用,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
三、小结
学校管理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要构建新型的学校管理模式,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实现民主管理和创新管理,不断总结经验,实现开拓创新,提升师生的发展水平,争取办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大超.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模式转型[J].教育科学,2003(2):46-48.
[2]陈世荣.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模式[J].小学教学参考,2004(9):6-9.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