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是一个要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展现生命活力的“快乐场所”,构建快乐的数学课堂,需要创设现实情境,提供有效活动,优化练习,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思,“乐”中用,让“快乐”溢满数学课堂,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关键词:学中“乐”;思中“乐”;用中“乐”
当今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展现生命活力的“快乐场所”。长期以来,因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存在“满堂灌”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上积极性不高,缺乏活力,造成课堂低效。那么,如何构建快乐的数学课堂,激發学生的快乐因子,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快乐”溢满数学课堂,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 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在学中“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把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数学,应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认识人民币》知识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创设情境,因为学生都见过人民币而且自己也使用过人民币,我们可以以一个零售店超市为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人民币不同的面值和相关换算,这样就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在模拟现实中积极地地参与学习,感悟知识的无穷魅力,从而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当然,教学中还可创设儿歌、故事、谜语等多种形式,在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他们快乐探究数学的内驱力。
二、 提供有效活动,让学生在思中“乐”
教学中,若教师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 在疑问中产生快乐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学习。例如,在教《倒数》一课导入时,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特别考试——学生考老师。你们只要说出一个数,我都知道它与谁相乘会等于1,听到同学可以考老师,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举出了不同的数,老师能马上回答出它与哪个数相乘等于1,然后通过验证,都准确无误。”在快乐的气氛中,每个同学都表现出惊讶的神情,这样,巧妙地利用“生考师”的活动,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学生个个都急着要知道老师究竟有何窍门,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快乐热情参学习的热情油然而生。
(二) 在猜测中得到快乐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倘若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会迫不及待会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不难看出来,猜想可以让学生快乐,可以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激发学生深刻地学习。我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利用信封出示了一个被遮盖的并露出四边形的一边,问学生:“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四边形?”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各抒己见。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能确定,我让他说理由后,其他学生都投来心悦诚服的目光,课堂无比活跃。这样,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习,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能感受到探索知识的情趣,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三) 在操作中体验快乐
荷兰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也就是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的“再创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操作与感受,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参与数学“再创造”,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探究力度。如在教学“16-9”时,可以选择以矿泉水瓶为学具。教师在桌上摆出了一箱矿泉水(10瓶),旁边摆着6瓶。问:“谁能把9瓶矿泉水取回座位,还剩几瓶?”在学生结合操作活动,抽象出数数法、连减法后,提出:“如果不用塑料袋,谁能一次性取回9瓶矿泉水瓶放在座位上?”学生跃跃欲试,勇于尝试,终于有学生想出从一箱里面取出1瓶放在外面,然后把箱子连同9瓶矿泉水瓶一起取回。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概括出10-9=1,1+6=7的“破十”的计算方法,并发现、体验到这种方法把退位减法转化成了“1+6=7”的简单加法计算,从而在实现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实现算法的优化,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积极参与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快乐之至。
三、 优化练习设计,让学生在用中“乐”
数学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通过相应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智力,若采用单一、重复、机械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把练习的内容置于实际生活之中,要提供足够宽敞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周长》一课时,可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里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并用尺子量一量,测一测物体表面的周长有多长。”再如,在学习完“比和比例”后,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呢?”等等活动。设计这样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愉悦。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学之乐”“思之乐”“用之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快乐中运用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华.让快乐走进数学课堂[J].陕西教育,2008(5):100.
[2]李应凤.关注情感教育,让快乐走进数学课堂[J].新课程(下),2013(8):88.
作者简介:
罗德永,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