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品质,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培养的途径主要为:思维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严谨性、独创性的训练。
关键词:数学;创造思维;培养方法
在数学中,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针对思维活动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思维活动正常开展,克服思维障碍,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为做到这一点,要着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严谨性和独创性的训练。
一、 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数学思维灵活性是指不过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制约条件中解放出来,即时转向,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联想,在观察图形算式时展开联想,找到解题的思路,克服思维滞呆。
例如:求和11·2+12·3+13·4+…+1n(n+1)这是个分数相加,通分很困难。观察它的具体特征:每项都是两相邻自然数的积的倒数,且1n(n+1)=1n-1n+1。
这样,原式就等于1-12+12-13+…+1n-1n+1=1-1n+1问题就很快解决了。
二、 思维广阔性的训练
思维广阔性是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对一个对象从多角度观察,对一个题目想出不同的解法。该训练对中学生很有必要,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道题,可开阔思路,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例如,在△ABC中,AD平分∠BAC,∠1=∠2,求证:ABAC=BDDC。
证法(1):如图1,过C点作AD的平行线,交BA的延长线于E,
∵AD∥CE,
∴∠1=∠3,∠2=∠4。
∵∠1=∠2,
∴∠3=∠4,∴AE=AC。
又∵ABAE=BDCD,∴ABAC=BDDC。
这是一道线段成比例的题。证法1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证。从C点引平行线,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证法(2):如图2,过B引BE=BD,交AD的延长线于E,
由线段相等,可得∠3=∠4=∠5。
∵∠1=∠2,∴△ABE∽△ADC,
∴ABAC=BEDC,即ABAC=BDDC。
证法(2)用构造相似三角形也是证明线段成比例的方法。
对于一题多解,学生想到解决办法越多越新奇,越简捷,他的思维广阔性就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 思维深刻性的训练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教学中适当变化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熟练运用。
例如: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4)、(-1,0)和(2,3),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同学们通过设所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2+bx+c,将三点的坐标代入可得函数的解析式为y=-x2+2x+3。
变式一: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顶点(1,4),且过点(2,3),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二: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4),且与x轴的交点为(-1,0)、(2,0),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三: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4)、(-1,2)、(3,2),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加深了对本质因素的认识,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
四、 思维严谨性的训练
严谨性指思考问题符合逻辑,严密,准确。数学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导航器,教给学生逻辑知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对事物进行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使学生会运用正确的推理形式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提高解题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BC的底角相等,这个结论正确吗?
在分析时,告诉学生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是一般性命题,即凡是等腰三角形都具备底角相等的普遍性。△ABC是等腰三角形,因此,△ABC具備底角相等的普遍性,所以△ABC底角必然相等。运用三段论演绎推理,由一般命题推出的特殊命题。使学生明白了只要前提是真实的,推理形式是正确的,那么结论必然是真实的。
五、 思维的独创性的训练
所谓的独创性,就是有别于常规思维方式的所谓方法,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的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独立地寻求解决新问题的各种途径,对一个问题要从多万面考虑,一个对象能从多种角度观察。
例如: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在⊙O上,∠BAC=30°,点P在线段OB上运动。设∠ACP=x,则x的取值范围是。
本题可以用极端值法。当点P与点O重合时,PC=PA,此时x=∠BAC=30°;当点P与点B重合时,因为AB是⊙O的直径,所以x=∠BAC=90°。所以x的最小值为30°,最大值为90°。
可见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获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即财富,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动力。优良的思维品质,正确的创造性思维,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内化成一个人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数学课变为思维训练课,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
参考文献:
[1]高仁潮.初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2]杨启帆编.数学建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刘林峰,河南省安阳市,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水冶镇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