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瑛羚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58200)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为主要特征。作为高校中文专业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手机的诱惑、课堂的枯燥和方式的传统,加之对《民族民间文学》这门课程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大部分学生课外不愿花费时间阅读作品,课上不认真听讲,也不积极参与讨论。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说、读、写”基本能力。作为任课教师,通过采取个人分享、集体表演、田野作业、课堂作业、课外阅读、课堂朗读等策略,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
本校是民族师范类高专院校,《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在大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选用教材是刘守华、陈建宪主编,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文学教程》,每周2个课时,每一个班大约60人左右。结合学校、专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主要是围绕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为核心、以“读”的能力为基础、以“写”的能力为关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与实施。
“说”,可以说是师范类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专业能力之一,即讲课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本人主要通过个人分享和集体表演两种方式来锻炼和培养学生敢说、会说和能说的能力。
1.个人分享。以“我身边的民间文学”为主题,按学号顺序,每次3-4人,时间为每人10分钟,一般在每次课的第一堂课进行。“鼓励学生采用方言讲述神话、传说、故事、讲笑话、唱民歌、说民谣、唱小戏等,将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和过往的见闻融入课堂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讲授中。”分享的内容自主选择,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并制作PPT。分享结束后,除了有一个互动环节,还要逐一展开自评、互评和点评。
2.集体表演。集体表演是以宿舍为单位,在每个双周的第一堂课进行,时间为10-20分钟。主要是让学生从众多的民间文学体裁中,自主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间文学作品,如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民间歌谣《刘三家》片段、《六口茶》、《回娘家》;民间故事《狼外婆》、《小鸡报仇》、《叶限》,等等,然后利用课余时间自编自导自演。
“读”书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要出口成章,落笔成书,阅读是最基础、最直接、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堂朗读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1.课外阅读。在开课前,结合每章所上的内容,给学生开必读篇目,且要求学生写简短读书笔记,并在上课过程中就作品进行讨论,其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增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2.课堂朗读。在上课过程中,需要结合作品进行讲解与分析时,选择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齐读作品片段或分角色进行朗读,强调边朗读边赏析,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写”是中文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也是各行各业必需的技能之一,尤其是写作能力出众的毕业生,备受民族地区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青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写”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素养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田野作业和课堂作业两种方式来进行。
1.田野作业。《民族民间文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而田野作业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性教学很难正常地开展。本课程同样遇到这样的困难,所以只能利用节假日或寒暑假,布置田野作业,让学生个人或组团回自己的家乡开展实践,并按照文体要求,完成田野报告的撰写。
2.课堂作业。为了防止学生抄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本课程一个学期四次作业均在课堂上限时完成,且监督严格、批阅严谨,并抽时间对作业的情况进行分享,好的加以表扬,差的指出不足。作业内容以鉴赏民间文学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为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作品的分析能力。
通过采取以上各种课堂教学策略,经过一年的实践,不管是从学生的直观表现,还是通过座谈交流、对比分析以及期末总结来看,学生的“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预期目标基本达成。
首先,“说”方面。通过个人分享和集体表演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不敢开口的敢开口了,会说的变能说了,能说的更上一层楼了,尤其是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表演,在协作与配合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观念得到了增强。其次,“读”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堂朗读的方式,学生的阅读量不仅增加了,而且对于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为写作和讲课能力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最后,“写”方面。通过田野作业和课堂作业的多次练习和反复讲解,从学生所完成的作业来看,形式上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格式规范;内容上见解独到、详略得当、剖析深刻。可以说,“写”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与提升。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第一次担任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也是第一次尝试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加之学生的基础差、学制短和时间少等原因,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课时少,学生多,课堂实践时间有限。《民族民间文学》这门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每周2课时,但每个班差不多有60人左右。所以,平均分配下来,不管是上台分享和表演,还是课堂作业,时间和机会都非常有限。
(二)时间紧,耗时多,教师理论讲授受到影响。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策略用时几乎占据总学时的一半,相应地教师的理论讲授时间就受到了压缩,只能选择重点内容和精彩部分进行讲解。因此,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理论学习就受到了影响。
(三)课程多,作业繁,学生的作品质量不高。三年制大专语文教育专业,从课程表上来看,每天都是满课,且硬性规定每门课每学期必须完成至少4次作业,加上校园活动、课外兼职、教师资格证考试等,学生时间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任务和作业的完成质量。
(四)理论薄,基础差,不能准确把握主题。在分享和表演时,有一部分学生的分享没有结合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的是家乡的风景、文化和美食等,跟《民族民间文学》缺乏一定的联系。所以,需要老师去引导和指正,即从物质遗产分享去发现深藏其中的民间文学,如景点中讲到的传说和故事,从而让学生深刻明白什么是民间文学,以及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等知识。
(一)编写校本教材。结合本省文化特色、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生培养目标的实际情况,编写出版贴近生活,源自本土,具有地方特色且适合学生及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让学生真切感受身边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建立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和文化归属感。
(二)培养优质师资。通过培训和引进一批优质的民间文学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在已有策略的基础上,结合高专学情和社会需求,不断地整改和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转变学生观念。很多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策略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认真对待,甚至敷衍了事。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用意,从而转变观念,引起重视。
(四)开展“非遗”教育。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开展“非遗”教育,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加强对“非遗”的了解,意识到民间文学等“非遗”面临的危险境遇,从而培养学习、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通过一年的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民族民间文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本人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反思和整改,为学科建设和学生发展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