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遗”视野下的万载“开口傩”的演奏形态及音乐构成

2018-07-14 11:11聂萌慧宜春学院336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4期
关键词:曲式唱词乐段

聂萌慧 (宜春学院 336000)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日益推进,“尊重人类创造力”、“注重文化多样性”已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共同理念,全面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万载“开口傩”作为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将其表演形式与音乐结构融合在一起,是落实万载“开口傩”宣传与推广工作的重要策略。与其它地方的傩文化相比,万载“开口傩”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其由两个说唱的形式构成,例如《鲍》、《土地》等曲目,表演者利用“方言”通过“说唱”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万载“开口傩”文化融表演、动作、说唱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使观赏者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万载“开口傩”主要伴奏乐器与风格

从“非遗”视角下进行分析,万载“开口傩”将说唱、演奏、舞蹈融为一体,从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给人以一定的冲击,其风格独特,形象、夸张、粗狂、古朴,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中,锣鼓是万载“开口傩”的主要演奏形式,在表演中占据重要地位,导致民间不少群众认为万载“开口傩”是一种“半台锣鼓半台戏”形式。万载“开口傩”的音乐主要以伴奏的形式展现出来,“锣鼓”是伴奏的主体,主要由“腰锣”、“班鼓”与“大鼓”构成,在万载“开口傩”表演中主要以“序奏”、“尾奏”、“伴奏”与“问奏”的形成呈现,通过控制节奏,演员与节奏之间相互配合,从而烘托出相应的气氛,增强万载“开口傩”的表演效果,提高艺术感染力。

从“非遗”视角下万载“开口傩”文化发展历程来看,其艺术表现所运用到的伴奏乐器均来源于民间,但凡是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均被利用过来当做乐器。其乐器的雏形为先秦的“土鼓”,后发展到唐朝时期,在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下产生“锣鼓”,最早是现今万载“开口傩”所运用到的“锣鼓”。因此,乐器在万载“开口傩”发展中象征着万载“开口傩”的音乐结构,能够充分展现出万载“开口傩”伴奏乐器的发展历程。将万载“开口傩”的音乐文化与伴奏乐器有机的融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塑造出古朴粗壮的艺术形象,有效提升万载“开口傩”的表现形式,使伴奏效果形成一种原生态艺术,增强万载“开口傩”的表现形式与感染力。

从“非遗”视角下万载“开口傩”实际的表演情况来看,乐器伴奏是万载“开口傩”的灵魂所在,通过利用不同形式的鼓演奏出不同的声音,从而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以此达到渲染气氛、烘托艺术氛围的作用。万载“开口傩”表演时所运用到的伴奏乐器主要以“鼓”为主,长号、海螺、唢呐为辅助性乐器,具有衔接、过渡等作用,然而“鼓”在实际演奏中又被分为多种类型,例如“腰鼓”、“班鼓”、“大鼓”等。

(一)腰锣

“腰锣”是万载“开口傩”艺术的主要伴奏形式,各地区对“锣”的称呼有所不同,例如大锣、旺锣、铜锣等,在万载“开口傩”中被成为“腰锣”。开展万载“开口傩”表演时需要运用一到两面腰锣。从腰锣的构造来看,主要是由铜制成,腰锣的锣面平整、光滑,其直径在50厘米左右,厚度在2-3厘米左右,净重量大约是5公斤。当锣锤击打在腰锣的鼓面上发出“咚”的声响,发出的声音低沉且有力,尾音拉的比较长;当锣锤敲击在锣的边缘就会发出“呛”的声响。腰鼓击打者必须根据锣鼓曲牌,随时转换击打的力度跟击打位置,从而达到不同的听觉效果。

(二)班鼓

“班鼓”是万载地区所特有的一种万载“开口傩”伴奏乐器。从班鼓的构造来看,分为有木制与竹制两种形式,通过木材或者是竹材的相互结合形成三角型的支架结构,以此为鼓面提供支撑,其支架高度大约在60厘米,而“竹子”是制作班鼓的材料,班鼓为竹筒形态,长度大约在8厘米。班鼓演奏者过程中必须利用两根大约在30厘米大小的细长竹棍进行敲击,从而发出“哆、哒、的声音,其身影清脆而灵动。

(三)大鼓

“大鼓”也是万载“开口傩”的伴奏鼓,起鼓面由皮制成,半径大概在25厘米左右,高度大约30厘米,它利用鼓锤进行敲击就能发出低沉且有力的声音。大鼓所用的鼓锤长度大约在30厘米,演奏者根据万载“开口傩”表演的需要控制鼓锤敲打鼓面的力度,从而产生强弱不一的声音。

二、万载“开口傩”音乐唱词结构特征

万载“开口傩”艺术在表演时主要运用当地的地方方言进行演唱,因此又被称为“哩语”。万载“开口傩”演唱时所需要的旋律相对比较简单,演唱人员通过吟诵式清唱,将所要展现的故事情节阐述出来。因此,万载“开口傩”音乐唱词结构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即“非对称结构”和“非对称与对称相结合结构”。

(一)非对称结构

通过对现有的万载“开口傩”节目进行聆听与欣赏,能够直观的了解到万载“开口傩”音乐演唱形式为“清唱”,部分音乐作品的唱词不变,而且在传承的过程不随意改变或变动删减等。从唱词的长度分析来看,有三言句式、七言句式、九言句式等;从唱词的段式角度分析,有六句为一段落、有八句为一段落等。其唱词结构具有多样话,唱词结构呈现非对称形式。

(二)非对称与对称相结合结构

非对称与对称相结合结构是由“对称结构”与“非对称结构”组合而称,例如《哎土地》一曲目,在众多万载“开口傩”曲目中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与代表性,是万载“开口傩”艺术表演活动中所必演的一个曲目。

三、万载“开口傩”唱腔特征

万载“开口傩”民间艺术起源于我国的东汉时期,是当时一种盛行的宫廷艺术表演,其音乐表演过程不但涵盖唱词,还涉及说词,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与历史意义。从民间技艺角度分析,万载“开口傩”艺术是一种重要民间祭祀活动,开展该活动时需要在活动场地设立四个大的祭坛和八个小的祭坛,配合万载“开口傩”音乐技艺,设置二十四戏的表演框架,通过表演戏曲、歌舞将万载“开口傩”艺术魅力展现出来,在开展中传扬发展。从万载“开口傩”艺术文化发展历程来看,万载“开口傩”音乐唱腔表演的最大特点就时万载“开口傩”音乐的配乐形式,纯唱腔类型的歌曲相对比较少,大多都需要与锣鼓伴奏一同表演。从我国民间技艺研究成果来看,我国民间技艺研究人员在针对万载“开口傩”艺术进行研究时,其关注点主要在万载“开口傩”艺术文化的唱腔结构上。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万载“开口傩”音乐演唱过程中不但有唱词还有说词,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整个艺术内容展现出来,由于演唱者多为清唱,其唱腔婉转动人,旋律优美押韵,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演唱氛围。因此,万载“开口傩”音乐在演唱过程中唱腔的音域相对比较狭窄,唱腔旋律属于即兴演唱,其旋律线条具有一定的下行性。

(一)唱腔音域的狭窄性

万载“开口傩”音乐演唱时其演唱者需要准确掌握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因此,唱腔音域相对比较狭窄。

(二)唱腔旋律的即兴性

开展万载“开口傩”音乐表演过程,锣鼓是主要的伴奏乐器,所形成的音乐旋律相对比较简单,唱词段落相对比较多,通常两句之间会有一端的停歇时间。为防止欣赏者在听曲过程中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需要演唱者选准基本演唱旋律,以基本演唱旋律作为演唱基础,根据当时的演唱环境、演唱目的等因素对唱词、段落、旋律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旋律能够发生轻微的变化,从而达到即兴演唱的效果。曲谱在万载“开口傩”实际表演过程中仅仅时对整个音乐表演旋律的记录,对整个表演过程的规划,其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演唱者在表演同一个曲目时其唱腔均会有所不同。

(三)唱腔旋律线条的下行性

音乐律动形成“旋律”,由于“旋律”时由单个音组成,因此,旋律是音乐表演的基础,是音乐艺术的灵魂。演唱者通过控制节奏、音调的强弱从而展现不同的音乐表演效果;独唱、伴奏等多个单声部音乐所形成的一个整体被成为“旋律”,因此,“旋律”又时合奏、合唱、重奏、重唱等多声部音乐的重要内容之一。旋律开展时,因音高的走向与变化形成具有起伏状的线条,该线条被成为“旋律线”。然而,万载“开口傩”的旋律大气、磅礴,其旋律线具有一定的下行性。

四、万载“开口傩”节奏、节拍特征

由多种不同的节奏型所组成的万载“开口傩”音乐伴奏形态有所不同,主要以乐器伴奏形式呈现,在表演过程需要运用多种节奏进行演奏,从而展现万载“开口傩”节奏的重复性。不同的伴奏形式务必会出现不同节奏型的重复性使用。万载“开口傩”伴奏基本节拍分析,多运用2/4拍、3/4拍、4/4拍等;从音乐结构上分析,万载“开口傩”所演唱的乐段均由上下两句组成,其音乐风格古朴、浓厚,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

五、万载“开口傩”曲式结构特征

(一)万载“开口傩”曲式结构的单一性

万载“开口傩”伴奏音乐的曲式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主要由上句和下句两部分组成,通过重复循环某一个音乐句式,形成相应的曲调结构。因此,万载“开口傩”趋势结构单一、简小、精悍,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打击乐伴奏形式相对比较简单,在某一小节中产生混合节拍,并对其进行重复性伴奏活动,从而避免曲目的枯燥无味,营造出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达到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的作用。针对一些篇幅相对比较长的演奏曲目,其音乐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例如:“一乐段式曲式结构”,通过利用打击乐对音乐曲调进行反复演奏,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二)万载“开口傩”曲式结构的独特性

单一的音乐曲调结构正是万载“开口傩”音乐艺术的独特所在,其段式结构将固定与自由融合在一起。万载“开口傩”曲式结构的固定特性主要是源于整个乐段结构均是由一个乐句所组成;万载“开口傩”曲式结构的自由特性是根据乐曲演奏过程中,其音高与节奏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当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是以一个乐句作为乐段的形式。从民谣角度上来看,其乐句结构均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乐句组合而成,乐句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对称性。例如《土地》、《鲍》等万载“开口傩”曲目的中均存在个别乐句重复吟唱的现象;《小鬼戏判》、《小鬼爬杠》的主题部分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万载“开口傩”音乐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种乐句形式的乐段结构,该乐段结构形态就是乐句,在这种结构中乐句与乐段之间的意义相同。从万载“开口傩”音乐艺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乐句式乐段主要被运用在乐曲的结尾,具有加强音乐艺术效果,使人能够通过这种乐段节奏有种终止、停顿的感觉。

(三)“新傩”曲式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下,落实弘扬、保护、宣传等工作是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大力弘扬我国万载“开口傩”艺术文化,实施各项“非遗”保护与培养工作,大力宣传万载“开口傩”艺术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乃至世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大力发展万载“开口傩”艺术文化,现代劳动人民在传统万载“开口傩”曲式结构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不断完善万载“开口傩”曲式结构,形成新的万载“开口傩”曲式结构,使万载“开口傩”文化具有创新性、发展性,实现万载“开口傩”艺术作品的现代化。

六、总结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万载“开口傩”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历史悠久,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该艺术形式是将说唱、演奏、舞蹈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与自由性,将“锣鼓”作为主要的伴奏工具,开展“说唱”、“演唱”等艺术活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氛围,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曲式唱词乐段
唱词(外一首)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视唱练耳与钢琴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