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娟
【摘 要】 有人曾对当今中学生的写作状况作了这样的概括:“内容干干巴巴,结构皱皱巴巴,语言结结巴巴。”这种说法虽然言过其实,但也不无道理。为了弥补学生的这一弱点,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索——課堂运用——课后创新”这样一种三步学习语言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三步法;作文写作;能力提升
一、课前搜索
每讲授一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去搜集语言材料,可以是课本外的名言警句,可以是广告语,可以是歌曲中的歌词,也可以是课本内的格言谚语。总之,凡与所授课文有一定联系的都可以,而且数量不限,少则一两句,多则七八句。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预习了课文,二是开阔了视野,三是积累了语言材料。这样,上课不再是老师一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了,写起作文来也很少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搜集,学生也的确积累了不少语言材料,名言警句、格言谚语自不必说,单是广告语、歌词也都进入了学生的大脑,诸如:“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等等。
二、课堂运用
课前积累的目的是课堂运用。课堂运用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谓的材料的印象。比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与《召公谏厉王弭谤》进行比较分析,设计思考:周厉王被流放于彘,齐威王战胜于朝廷,这说明了什么呢?学会争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者,水也;君者,舟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在讲授《石钟山记》中的“因笑谓迈曰”的“笑”的含义时,学生便能引用“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来回答。显然这些回答不仅一语中的,而且用语简洁。
课堂运用不仅指运用于分析课文,还指运用于写作实践。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尽量引用自己平时所搜集、积累的语言材料。名言警句的运用可反映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一次作文训练中,采用“考场”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和戏剧外,其他文体不限。结果,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把“考场”理解为人们通常所说的考试的考场,而且以“人生处处是考场”这句格言做为立意的根据,或记叙或议论,或表现人的一生在社会这个大考场里应该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的主题,或表现人应该怎样去经受考验的中心,或表现人在各种考验面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的主旨,这样的立意显然比较深刻。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或引用“年轻没有失败”,或引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或引用“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一而足。这样的语言,不但增添了文章的文采,而且还增强了文章立意的深度。
三、课后创新
搜集的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的落脚点则是在于创新。一味地引用而没有创新只能是拾人牙慧。写作也是如此。
为了能使学生从“古人的旧纸堆”中走出来,培养学生语言的创新能力。比如可以在教室里开辟“凡人凡语”之类的栏目,要求学生把自己平时的一些心得体会、思想火花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来,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评析、欣赏。由于内容和形式不受限制,学生们创新的热情也比较高。所以诸如“凡人凡语”之类的园地边也就不断有“活水”来。这样的语言真是让人越嚼越有味。这对撰写者来说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对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创新——积累——创新”的良好循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种成就感便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了。
【参考文献】
[1] 周长秋. 怎样写好作文 写作能力纵横谈[M]. 济南:明天出版社,1989.
[2] 鲁成彦.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作文写作能力[J]. 中华少年,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