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正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15-02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人的思维总是与摆在主体面前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中的问题紧密联系的。思维以解决这些问题为最终目的。经过思维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又促进认识发展能力的提高。然而,在独立思维能力较低,知识经验有限的小学阶段,学生往往不能自己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难以独自解决问题。所以只能依赖老师的提问来促使学生思维。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那么,课堂提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认识兴趣。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心理倾向相吻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讲《滥竽充数》时,设置“南郭先生后来为什么要跑?”这一问题,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保持、稳定其有意注意。如果教师的提问巧妙、新奇,或者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符,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而当学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如果教师不继续提出问题,学生就会感到任务完成,无所事事,也就容易分心。这一点对于低段的学生尤为突出。教师只有不断提出新要求,学生的有意注意才能稳定保持。
3.具有思维定向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有选择的思考问题,具有控制学生思路的功能。教师若不为学生的思维设置“路标”,学生就很容易会被教学内容无关的新奇事物干扰,出现思维脱离教学内容的现象。
4.它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重要手段。教师提的问题,深浅是否得当,是否环环相扣能导启发学生的思路,只要看看学生的整体反应和答问学生的状况就知道了。
5.能使学习内容成为学生直接的思维操作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凡经过人脑思考过的东西,都会留下痕迹,教师问题一提出,学生就把有关问题内容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进行直接的思维操作,这样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
1.根据题目设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抓住重点词句设问
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设计精当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3.根据中心句设问
中心句,或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课文中心句设问,不至于离题太远。
4.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理清课文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逻辑能力。
三、教师课堂提问时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明确,有的放矢
所谓“问题明确”,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明确学生究竟有哪些问题。因为只有问题抓得准、摸得透,提问才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二是问题的措词要确切,回答知识的范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不至于产生歧义。
2.难易适度,启迪思维
提问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教师应把问题设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得到发展。
3.精简数量,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既要力求透彻,又要讲究效率,能提一个问题解决的就决不提两个问题,能直奔主题的就不要绕弯子。这样既精简了问题的数量,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4.制造矛盾,引起思索
制造矛盾,形成一种认识“冲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矛盾主要的两类:一类是阅读材料本身的“矛盾”,这种“矛盾”大多数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警之笔。另一类是阅读材料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的矛盾。
5.由浅入深,浅文深问
课文中有的内容,文字比较浅显,学生从字面上容易理解。但是,深入理解这浅显文字中蕴含的较深的意思,学生也就不易做到。
6.运用变式,交换角度
课堂提问不是只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方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问题提问,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
7.架“桥”引“渡”,化难为易
当学生被难题“卡壳”时,教师应当及时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顺利到达目的地。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要真正落实新课改下课堂提问“三步法”,走出上课随心所欲的提问误区,作为一名一线教学教师,一是要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认真钻研新大纲、新教材,了解学生。二要增强上课的责任心,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为己任。三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业务能力,讲究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