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
摘 要 如何让三年级新接触《科学》这门课程的孩子们对学习科学有个大体的方向和清晰的观察思路,是每个科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尝试和感受。
关键词 STEM 工程实践 观察 变易理论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112-02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开学的时候会迎来《英语》和《科学》两门新课程。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社会的进步,孩子们对《英语》这门课程来说是不陌生的。但是对于《科学》这门课,学生是很茫然的。每年的九月一开学之初,走进教室的时候都会看到学生那满是茫然的双眼。孩子们对科学这门课都充满了好奇和无所适从。他们觉得科学是很高深的东西,是那种高科技的代表。在新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及STEM的兴起,对三年级学生第一堂科学课的构成和教学有了新的观点和尝试。
一、首先来看看我们的教材
除去一开始的目录之外,第一单元的第一页就是《植物》,“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我们都能看到植物。”
它们的生存都需要哪些条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也会生长变化和衰老、死亡吗?
“让我们到校园、路边、田野里去,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吧!”
看完第一单元的这一页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无法把这些内容跟我们课本封面上的“科学”两个字联系到一起。孩子们觉得这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啊,怎么叫科学了呢?所以每次给新三年级的孩子上第一堂科学课的时候我都是很纠结的,觉得按照我们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参的介绍去给学生上科学课,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让学生对科学这门课要么感觉很突兀,要么感觉就是科学课上学的东西与他们想象中的科学课落差太大,从而对科学的第一印象就是失落的同时伴随着科学就是大树小草的玩意也没有什么的。再加上在老师和学生的心目中上课就是局限于那几十平米的教室内。所以课堂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
如何让学生把心目中崇高而神秘以及高不可攀的科学变得普通而真实并且从内心尊重它。科学课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小学阶段的科学课。遵从变易理论指导的教学跟孩子们提出:你们觉得《科学》这门课学的是什么?你知道什么是科学么?让孩子在自由的谈论中一点点的感受到科学不是神秘的高深的不是离他们遥远的东西,而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时时刻刻都能感受的,而且他们也是都能够轻松地去研究的东西。从这个谈话中引导出《科学》是尊重事实的,不是孩子们想象的那样高深而遥不可及。
二、从课堂上的探究转变为工程实践
在科学课堂上的回答和汇报的内容都应该是自己真的看过的,思考过的,并且经过事实证实过的东西。比如:我们教学楼前的两棵松树上有果实么?孩子们一开始觉得那两棵大松树他们从进入学校一年级的时候就天天在那儿玩,对那两棵松树很熟悉了,松树那么大,一定有果实。这个时候继续追问:真的有?并提示:科学是用事实来说话!现在,那两棵松树上真的有果实?你们确定么?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动摇自己的观点。再抛出:想不想知道树上有没有果实?怎么做?孩子们很自然的提出去看看的观点。这个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去到松树下去观察。这个时候学生就不再是单纯的看了,让学生实地的走到大树下去实践观察。教师在观察实践之前分配好小组,让他们小组内统计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哪里开始观察等等。让学生形成一个问题系统,小组内构件观察实践工程。从多方的感知中明白科学用事实来说话的同时,给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了解学生的情况、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比如《我看到了什么》这节课上学生在观察过两棵松树上没有果实后,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有的孩子说,去年看到过有果实的?怎么今年就没有了呢?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这两棵松树能不能长果实?要怎么证实你的猜测?让学生知道观察是个长期的活动,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观。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多数学生不认为摸、闻、尝、听等手段也是观察的方法。所以在科学第一堂课上,引导学生走到大树下的时候,引导学生用手摸树皮,用鼻子闻闻树叶和大树的气味,在大树下闭上双眼静静的听一听,让学生在安全的情况下去品尝。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观察。
这样,一个清晰的科学课的形象慢慢的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建立发展每一个科学概念,在生活的基础上探究获得的事实和训练逻辑思维加工的能力,并获得概念性的理解。从而让三年级新接触《科学》这门课程的孩子们对学习科学有个大体的方向和清晰的观察思路。
参考文献:
[1]秦青武.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生命”的科学课堂[J].新课程(上),2015,(9).
[2]陆天爱.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利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0).
[3]王世荣,王虹.科学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北极光,2015,(9).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