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超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给高职院校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在此背景下,调研江苏高职院校,分析其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困境及可以采取的对策建议,为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和普通本科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一些民办专科可能由于学费较高在生源质量上要低于普通的高职院校。同时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还与招生方式相关,高职院校的招生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本科批次后招生录取,处于高考录取的最后批次,录取学生的分数较低,整体上要低于普通本科院校;二是采用注册制入学,学生和院校双向选择,淡化对分数的要求,因而的难度,需要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付出更大的努力。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属于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型人才范畴。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来自于应届毕业硕士或博士,这类人才大都是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科研研究。因而在贯彻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在日常教学中忽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同时应届生缺乏一定的实战经验,大都纸上谈兵,导致课堂内容纯理论教学,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产生一定的阻碍,从而影响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经费有国家支持和自筹经费,但是经费来源比较单一,经费不足会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足发展,经费短缺会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软硬件建设等。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其经费主要来自于学费的收取,学费来源比较单一,受生源数量的影响较大,生源数量一旦不稳定就会造成经费的不稳定。经费的不稳定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不利于其高质量的运行,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减少就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侧重于实践技能的提高,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理论课时偏大,实践课时明显较少,这点在民办专科院校表现比较突出,因为实践教学的成本要高于纯理论教学,所有调研中发现不少高职院校更加倾向于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在上课中,缺乏双师型教师,导致课堂主要以理论为主,不能理论结合实际,导致课堂质量不高。另外在社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学校不够重视社会实践环节,导致学生所学和企业所需脱节,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一是专业设置上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在初期发展时,照搬本科或其它同类型院校的一些专业,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却出现了教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却跟不上。导致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局面。二是盲目开设新专业,赶时髦,自身并不具备开设新专业的条件,盲目开设导致专业建设跟不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充分调研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切合市场的需求,应该充分调研设置符合企业要求的课程,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课程,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应该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学时分配上加大实践课程学时,满足学时实践技能提升的需求,从而创新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提升,所以学校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将平时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一方面可以为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双赢,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需要加强双方的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的较大困境就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因而学校应该注重教师的培训及提供合适的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比如可以开展访问工程师项目,让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或者直接去企业挂职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等,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把实践技能带到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学校应该为师资提供各种平台,鼓励教师外出交流,锻炼教师的能力为教学更好的服务。最后应该积极引进有企业经历的教师,这部分人才来自于企业熟悉企业的需求,可以更加直接的传播实践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的监控体系不完善,往往只是片面的局限于某个环节,比如严格要求教师出试卷的质量,而忽略了教学质量的其它方面。也存在虽然监控体系比较健全,但是实施不力,流于形式,并不能充分发挥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从教师、院校、学生的角度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并付诸实施,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体系应包括教学运行的所有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切实提高教学运行质量。
准确定位专业设置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反映市场的实际需求,需要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在设置专业前首先要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是否满足设置专业的要求,同时应该充分调研市场,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按照企业需求来培养人才,准确定位专业的设置。另外可以尝试与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的模式,把企业的人才培养放到学校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升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