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锋
(甘肃省渭源县庆坪中心小学,甘肃渭源748209)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我们在学校各科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变教学中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经常钻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大脑兴奋状态,逐渐形成自觉探究知识的习惯,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当学生对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小学生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理、好胜心理,数学教师若根据这一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就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巧妙设疑,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达到既开展了教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上课铃响了,我改变过去的方式,把电子教案传在多媒体设备上,手里提着一篮苹果走进教室,学生看到,有的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有的窃窃私语:“老师要发苹果了”“老师要清退哪位学生贿赂的苹果了”……我看到学生好奇的眼神,故作镇定地走上讲台,慢慢放稳苹果篮子,然后扫视全班学生:“今天老师拿来的苹果是自己家种的无公害苹果,绿色环保,是给大家这节课的奖品……”大家感到既兴奋又好奇,都举手想要苹果吃,我稳稳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的篮子里有36颗苹果,我要奖励给全班三组同学,第一同学分这篮子苹果家一时议论纷纷,表情各异,看着同学不解的目光,我让三个组长分别分给各组,第一组组长给第二组分苹果,第二组组长给第三组分苹果,第三组组长给第一组分苹果,然后让全班学生猜猜分的结果是哪一组最多?哪一组最少?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每组都分到9颗苹果,看到各组分到的苹果数相同时,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同样多呢?”这时,我说:“奇怪,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各不相同,怎么大小相等呢?究竟是什么缘故呢?”提出这一连串的问题后,学生的求知欲被唤起了,兴趣也随之产生了,这堂课的气氛也非常热烈。师生配合默契,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嘴相结合,就会使学生各个感知器官同时受到刺激,调动各种感知器官同时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我经常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数一数、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玩一玩等活动中,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潜移默化地把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先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A4白纸,对折,然后用剪刀剪一个图案,然后展开观察整体图案。这时,学生对各自剪出的图案感到奇怪,各自炫耀,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争先恐后的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杰作。接着我示范剪了几个轴对称图形,分别展现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剪纸活动,再把作品一一展示欣赏。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你一言我一句地概括出轴对称图形概念,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取了知识,体验了成功,产生了兴趣。课后我安排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轴对称的事物,观察、研究它的形状、作用等,下节课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课后认真观察、分析,及时完成了作业,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在课间就去观察,当天就给教师汇报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想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学生的赞赏,享受成就感。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而要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整节课都处在“爱学、乐学”的气氛下。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信息技术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包含的知识容量很大,学生教学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通过信息技术都能找到答案,并且学生可借助“电子老师”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我经常借助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改变成游戏的形式,发布在网上,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巩固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我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用声音、图像、文字、动作等自己编一道简单应用题,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不甘落后。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数学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生将来更好的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在教学中安排的作业都是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