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霞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五二医院麻醉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老年颅脑手术患者,因其生理储备差、基础疾病多,再加之自主神经功能、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改变等因素,会使其麻醉与手术治疗更具风险性[1];尤其是在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操作时,患者的应激反应较为强烈,因此在麻醉药物的选择及用量方面要更加慎重[2]。依托咪酯是常用且有效的静脉诱导药物,但插管后易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现象,临床中常配合舒芬太尼使用,以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但对于老年颅脑手术患者的使用剂量尚无统一规定;此次研究对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的麻醉诱导效果进行研究对比,现将研究过程及对比结果报道如下。
1.1 基线资料:入组者均为2017年1~12月在我院行颅脑手术的老年患者,共计96例,ASA分级为Ⅱ~Ⅲ级。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50例、46例;年龄区间为60~79岁,平均(68.4±3.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8例;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排除标准:将肝肾功能异常者、呼吸循环系统失代偿者、有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史者予以排除。以上患者对于此次研究均有知情权,并自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面罩吸氧,氧流量以4 L/min为宜,为患者开放上肢静脉。麻醉诱导时,实验组患者的舒芬太尼剂量为0.5 μg/kg,参照组患者的舒芬太尼剂量为0.3 μg/kg,约3 min后为患者静脉滴注依托咪酯,剂量为0.2 mg/kg,时间为30 s左右,入睡以后予以0.15 mg/kg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 ,之后进行气管插管操作,连接麻醉机予以机械通气,对呼吸参数进行调整,呼末二氧化碳分压以35~40 mm Hg为宜。两组患者在术中均吸入七氟醚、静脉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来维持麻醉。
1.3 评价指标:①对比二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意识消失时间。②记录并对比各时点(T0为诱导前、T1为诱导后、T2为插管前、T3为插管即刻、T4为插管后1 min、T5为插管后5 min)的MAP、HR以及SpO2。③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此次研究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检验,计量资料(±s)的比较结果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行χ2值检验,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二组老年患者的诱导时间、意识消失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意识消失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二组老年患者的诱导时间、意识消失时间对比(±s,min)
表1 二组老年患者的诱导时间、意识消失时间对比(±s,min)
组别 例数 诱导时间 意识消失时间实验组 48 6.1±0.6 4.3±0.5参照组 48 6.4±0.9 4.5±0.6
表2 二组老年患者各时点的MAP、HR以及SpO2波动情况对比(±s)
表2 二组老年患者各时点的MAP、HR以及SpO2波动情况对比(±s)
注:a表示与T0比较P<0.05,b表示与实验组比较P<0.05
指标 组别 T0 T1 T2 T3 T4 T5 MAP(mm Hg) 实验组 105.4±8.7 107.1±10.2 89.3±8.8a 107.4±10.2 104.8±7.9 97.2±8.1a参照组 106.2±9.4 102.4±9.5 92.1±9.3ab 128.7±11.0ab 125.7±11.6ab 118.4±11.1ab HR(次/分) 实验组 74.6±8.0 74.1±7.7 75.7±8.6 82.4±7.9a 81.8±7.5a 75.4±7.0参照组 73.9±8.4 74.5±8.0 77.9±9.0a 98.6±9.1ab 96.4±9.3ab 88.6±8.4ab SpO2(%) 实验组 97.5±7.6 99.4±4.2 99.2±3.5 99.1±3.3 99.2±3.0 99.1±2.8参照组 96.8±7.2 99.6±3.9 99.0±3.4 99.1±3.1 99.1±2.8 99.2±2.9
2.2 二组老年患者各时点的MAP、HR以及SpO2波动情况对比:二组患者在T0、T1时的各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T2时二组的MAP均有所下降,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参照组患者在T3、T4、T5时,MAP显著增加,HR加快,实验组则相对稳定,组间比较P<0.05;两组患者的SpO2均比较平稳,组间比较P>0.05;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观察:实验组中肌阵挛1例,注射痛1例,呼吸抑制1例,不良反应率为6.25%(3/48);参照组中肌阵挛6例,注射痛5例,呼吸抑制1例,呛咳1例,不良反应率为27.08%(13/48);实验组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P<0.05。
颅脑手术患者因颅内占位、颅内压升高在其手术、麻醉期间需要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以确保颅内压及灌注压稳定,尤其是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也可减少术后循环、神经系统等相关并发症[3]。我院为患者选用的静脉诱导药物依托咪酯,对循环影响较小,但对插管时的咽喉刺激抑制作用较弱[5],易出现高血压、心率加快情况,患者也常出现肌阵挛、注射痛等不良反应;而患者在术前通常已经接受颅内脱水降压治疗,老年人对麻醉药物的耐受力相对较低,又易出现低血压;基于以上种种情况,临床中在镇静满意的条件下应加量减少依托咪酯的使用量。舒芬太尼属于强效阿片类镇痛药物,在气管插管中与依托咪酯联合使用,可有效抑制插管不良反应。舒芬太尼具有较高的蛋白结合率,可以迅速到达脑部与其他组织中,将其与依托咪酯联合使用时可发挥协同作用,对因气管插管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进而稳定患者心率、血压,确保麻醉及手术安全性[5]。
此次研究中,实验组的舒芬太尼剂量为0.5 μg/kg,参照组为0.3 μg/kg,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时间、意识消失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MAP、HR波动较小,对比参照组更加稳定,组间比较P<0.05;两组的SpO2的波动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这一结果说明0.3 μg/kg剂量的舒芬太尼还不能很好的抑制插管反应,而0.5μg/kg的剂量则更为适宜。结果2.3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6.25%<27.08%),组间比较P<0.05;说明适量的舒芬太尼可减少、减轻依托咪酯所带来的肌阵挛、注射痛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老年颅脑手术中,以0.5 μg/kg剂量的舒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的麻醉诱导效果更好,能够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还可减少麻醉不良反应,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