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敏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50/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50)
SHS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发生于脑卒中后3个月内,发病率在12.0%~70.0%,是一种复杂性、局部性疼痛综合征[1]。临床上分成3期,I期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患侧手腕、手指红肿,活动受到限制,患肢屈曲疼痛等,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本文主要对76例脑卒中后I期SHS患者的康复治疗情况进行研究,探析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的效果,具体情况作如下分析。
1.1 一般资料:选取脑卒中后I期SHS患者76例,均以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所有患者均通过头颅CT、MRI等检查确诊,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同时经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确诊为I期SHS。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肩部疼痛、意识障碍、失语、恶性肿瘤及不愿配合等患者,对此项研究知情并同意。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比组,各38例。其中,探究组:男女患者比为21∶17;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7.1±3.4)岁;病程15~60 d,平均病程(30.8±8.5)d;脑梗死22例,脑出血16例。对比组:男女患者比为23∶15;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3±3.1)岁;病程20~66 d,平均病程(31.2±7.8)d;脑梗死20例,脑出血18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方面存在一致性(P>0.05),可开展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比组单一进行康复训练,具体操作:如患者行坐位,则要让患侧肘、腕、手等部位良好支撑,以免患侧往下脱垂,及腕关节、手指屈曲。如坐轮椅,应在轮椅下侧放置一块桌板,保证患者手不悬垂。卧床体位取健侧卧位,患侧肩部和下肢尽量往前伸,且肘关节最大限度伸展。一是被动运动,操作者自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对肩、肘、腕、指关节进行被动活动,主要屈伸、上下活动,动作轻柔,以不让患者感到疼痛为宜。二是主动运动,指导患者上举上肢,再行抓握、屈伸训练。2次/天,40 min/次,1周5 d,持续进行4周。
观察组在对比组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具体操作:取百会、神庭、印堂、曲池、外关、合谷等为主穴,如上肢痉挛较甚者选取极泉、尺泽、内关等穴位;如肩部疼痛甚者加阿是穴;如皮温下降、肩部肿胀者采取温灸法。应传统0.3 mm×40.0 mm毫针对选定穴位针刺,严格无菌操作,取平补平泻手法,再和SDZ-II型电针仪相接通,用50~100 Hz频率刺激,以电针处轻微跳动为宜,留针30 min,1次/天,5次/周,连续进行4周。
1.3 效果观察:治疗前后通过FMA量表评测两组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分值越高越好;同时,用VAS法评测患侧疼痛改善情况,0~10分,分值越高越严重。
1.4 疗效评价:依照脑卒中临床康复治疗效果标准评价[3],具体分为:①显效,治疗后患侧疼痛、红肿等基本消失,肌力提高2级及以上,VAS评分降低>2分;②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肌力提高1级,VAS评分降低1~2分;③无效,症状未明显改善,肌力及VAS评分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本文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用均数和标准差(±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数据用例数(%)表示,组间以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FMS、VAS评分对比:通过治疗后,两组FMA评分、VAS评分均有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更优于对比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S、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S、VAS评分比较(±s,分)
注:同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
相关指标 观察组(n=38) 对比组(n=3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FMS评分 13.66±4.15 37.31±6.28*#13.71±4.5727.62±7.14*VAS评分 5.81±1.55 2.34±0.72*# 5.75±1.48 3.91±1.32*
2.2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通过4周治疗,探究组:显效19例(50.0%),有效17例(44.7%),无效2例(5.3%),总有效36例(94.7%);对比组:显效12例(31.6%),有效18例(47.4%),无效8例(21.0%),总有效30例(79.0%),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脑卒中是因脑血管阻塞或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通常易出现多种并发症,SHS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有较高的发病率。当前,关于SHS的病机尚未完全明确,但临床普遍认为是因为突发机械性改变或神经损伤引起的原发性或者继发性水肿导致的。研究表明[4],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侧关节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患肢功能可以持续得到正确的本体感觉刺激,对患者的肌张力失衡进行纠正。基于此,患肢的主、被动活动对于肌肉收缩和舒张,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静脉血循环也得到较好的改善,与此同时,对于患患侧肢体的水肿、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等症状,有进一步的改善,减轻患者的疼痛,促使患肢功能早日恢复。
传统中医理论将SHS纳入“痹症”的范畴,属于中医针灸常见适应病症。临床研究表明,对于穴位来说,采取针刺可以使相对应穴位可反射性兴奋大脑皮层,相对于抑制状态下的脑细胞,可以有效的激活,使局部血流速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提升脑细胞活力,使病灶有效进行吸收,对未损细胞的代偿力进行强化。此外,针刺还可对交感神经功能有良好的抑制效用,可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改善颅脑血流,提升肩-手泵功能,进而提升患肢的运动功能。同时,针刺配合50~10 Hz频波刺激,有助于神经系统内有着镇痛效用的吗啡物质释放出来,主要是内啡肽、脑啡肽及强啡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FMS评分、VAS评分均显著改善,优于单一康复训练的对比组,同时总有效率达到94.7%,高于对比组的79.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石志勇等人相关课题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5]。
综上而言,采取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I期SHS可有效改善症状,促进患侧功能康复,临床效果确切,且易操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