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玥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重庆 400062)
不典型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属于较为常见的危急症状,致死率较高,预后效果差。对不典型性心肌梗死进行早期的诊断对预后有着积极作用[1]。本次就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3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误诊患者为对象展开分析研究,分析不典型性心肌梗死误诊的原因及采取措施,报道如下。
1.1 病例资料:选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3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误诊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例,占53.3%;女性患者14例,占46.7%。患者的年龄均在40~72岁,平均年龄为56.8岁。患有慢性心脏病史的患者有9例,高血压病史7例,冠心病史患者8例,消化系统疾病史患者6例。
1.2 方法: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患者所做检查包括心肌酶的检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通过心肌酶的检查,CK水平升高患者12例,平均升高值为(328.4±23.6)U/L。对患者进行心肌坏死物检查,cTnI升高的患者有9例,平均升高值为(12.6±3.2)微克每升。患者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患者左室前臂的运动减弱7例,右室扩大2例,肺动脉高压症状6例。
1.3 误诊:误诊为慢性心脏病的患者有6例,消化性溃疡的患者4例,胆囊炎的患者3例,心力衰竭患者3例,胰腺炎患者4例,心律失常患者6例,牙痛患者4例。
1.4 确诊标准:不典型性心脏病的确诊标准为:第一,患者曾有缺血性胸痛病史。第二,心电图动态变化异常。第三,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查中,发标志物的浓度发生了动态性的改变。具备上述两条以上的患者则可判断为心肌梗死患者。
30例患者进行心肌梗死病症的确诊后,给予患者吸氧、止痛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有的患者需要给予抗凝、抗休克及纠正心律失常、溶栓等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有4例,由于心电图致误诊的患者3例,而出现异位疼痛的患者12例,消化系统症状5例,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3例,精神病症1例,神经官能症状2例。18例患者治疗痊愈,5例好转,7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在死亡病例中有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2例,心源性休克的患者3例,室速患者2例。见表1。
表1 30例不典型性心肌梗死误诊的影响因素
不典型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不只是围绕心脏病的临床症状表现,还有可能是其他系统的表现症状[2]。包括呼吸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精神系统症状等。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调查,以及患者进行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实验室的检验结果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判断,通常会判断为心肌梗死的症状。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心肌梗死病症表现较为明显的患者为80%左右,有20%左右的患者其临床症状并不典型,而这20%的患者极易误诊成为其他的病症,致死率较高。
本次的研究数据中发现,在患者进行心肌梗死确诊后实施救治,仍然有7例患者因为抢救无效死亡,而有18例患者治疗痊愈,5例好转。在死亡病例中有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2例,心源性休克的患者3例,室速患者2例。在此研究数据中可见,不典型性心肌梗死病症的致死率较高,但是临床对不典型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度较低[3]。并且发生误诊的原因,首先便是医务人员对心肌梗死前的症状及患者是否有心肌梗死病史的重视度不够。心肌梗死患者在前期多伴有乏力、胸闷、活动心悸、气急烦躁等症状。并且有的患者会出现有心绞痛或心绞痛加重现象的出现。发作频率较以往频繁,性质也会加剧。采用硝酸甘油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差,且心电图检查会出现明显的心律不齐现象,则提示心肌梗死出现的可能。本次的研究中发现,有心肌梗死前期症状的患者8例,其中心绞痛症状2例,胸闷气短患者3例,心悸患者3例。8例患者在发生症状持续1~5 d内出现心肌梗死症状,医师对患者症状的处理方式主要为开具药物回家进行调养。当患者再次进行就诊时则会出现典型性心肌梗死病症的演变。
对心肌梗死病症发生误诊的原因,对心肌梗死病症的特殊部位认识不够充足,通常来说,迷走神经传入时主要在心脏后下壁的表面部位,心肌缺血及缺氧刺激迷走神经,则是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因素。心肌梗死病症的发生,会刺激患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等肠胃症状,从而极易发生消化道病症[4]。本次研究中体现有6例以上的患者以腹部疼痛、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进而误诊为消化系统性病症。在心肌梗死症状发生时,患者冠状动脉血流不够,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引起心肌内积聚乳酸及丙酮酸等物质,从而刺激心脏内的植物神经,通过胸部的交感神经传入到大脑,引发患者的疼痛感。
另外,医务人员对特殊人群的认识不足,如老年人,老年患者通常伴有多种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一般情况下,患者心肌梗死的疼痛症状并不典型,甚至部分患者几乎没有出现疼痛的症状,且老年人的各器官功能逐渐下降,很多患者在发病的过程中,没有疼痛症状的出现,本次研究的患者中有6例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症状,并且出现胸痛。从而引发心肌梗死病症。其次,对心肌梗死病症的认识不足,也会导致心肌梗死病症误诊的情况出现,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的主要途径,敏感性及特异度高,但是有少数患者没有典型的心电图表现症状[6]。因而在心肌梗死发生早期,心电图并不会有明显异常变化现象,影响诊断的效果。对心肌坏死的标志物缺乏认识,诊断局限,只是单纯的围绕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进行诊断,极易发生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对于不典型性心肌梗死病症的预防,需要进行早期的正确诊断,通过药物控制及其他的方式进行调节[7],避免误诊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无痛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律失常、异位疼痛等是造成心肌梗死误诊的主要因素,当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神经及精神等症状时,需要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