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鹤飞
(瓦房店第二医院,辽宁 大连 116314)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采取他汀类进行调脂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不仅如此,相关研究显示[1],对于血脂正常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他汀类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这就大大拓展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本研究中通过对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接收的122例血脂正常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对于血脂正常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临床疗效,现作以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接受的122例血脂正常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且不存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性心力衰竭等情况。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1,予以常规治疗)与观察组(n=61,予以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胶囊治疗)。观察组中,女30例,男31例,年龄50~72岁,平均(60.5±5.2)岁,对照组中,女29例,男32例,年龄51~73岁,平均(60.8±4.2)岁。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两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较基本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β受体阻滞剂,ACEI制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及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口服天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阿托伐他汀钙胶囊(批号:国药准字H20051984),每天1次,每次20 mg,温水送服。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同时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Biosensor Holter检测心肌缺血总负荷(TIB)。观察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等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以t或卡方检验。
2.1 治疗情况对比: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TIB分别为(142.2±10.2)mms、(141.8±10.9)mms,治疗后6个月,两组分别为(41.2±3.5)mms、(72.6±5.3)mms,治疗后观察组TIB显著改善,且较对照组显著要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为(195.45±30.56)s,对照组为(213.95±30.2)s,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 缺血相关事件对比:观察组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要低(P<0.05),见表1。
表1 缺血相关事件对比[n(%)]
稳定型心绞痛发病主要是由于心肌复合扩增,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导致心肌出现供氧供血不足[2-3]。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心绞痛症状也会不断加重而诱发其他并发症,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脂水平的异常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维持正常的血脂水平也尤为重要。
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其对HMG-CoA还原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终可使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降低,此外,其还能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具有抗炎、减少纤维连接蛋白和胶原Ⅰ的沉积等作用,还能对心肌的不良重构进行抑制,最终使心脏功能改善。既往研究显示[4-5],对于血脂正常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辛伐他汀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对于阿托伐他汀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临床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中通过分组的方式探讨对于稳定型心绞痛且血脂正常的患者而言,采取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在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TIB显著小于对照组,表明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为:①所谓正常血脂,对于冠心病患者也许并不正常,阿托伐他汀在此范围内,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一步升高,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进一步降低,仍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②可不依赖其降血脂特性,而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进行抑制,遏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③使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加强,使内皮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有效改善;④抑制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对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活性起到抑制作用,减少血栓事件;⑤维持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数据显著要低,可见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钙能使缺血相关事件明显减少,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结论相一致[6]。
综上所述,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使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且抗心肌缺血作用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