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霞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铜川 727031)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振兴与国家繁荣富强。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理应重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人才的需要。然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令人担忧。之所以造成出现这种状况,既有高校的原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其中,高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校领导对大学生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在体育教学方面创新能力不强;学校体育教育设施与配套服务不健全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包括运动意识淡薄、自制能力差等。社会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社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低;社会媒体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跟踪与报道力度不够等。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符合体质弱势标准的学生主要有3个类型:一是疾病(除残疾)、体质虚弱的学生;二是肥胖和瘦弱的学生;三是残障、身体部位缺失、损伤的学生。就目前来看,我国各高校都存在一些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如何针对这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教学,是高校与体育教师需要共同探讨与研究的问题。
与正常体质大学生相比,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由于身体的原因,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到很多的困难与挑战。要解决这些困难与挑战,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与坚持,更需要体育教师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组织、开展教学。
体育运动作为增强人类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 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重视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需求与尊严。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身体机能较弱,身体素质较低,但是他们对体育运动具有很大的需求,他们迫切希望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改善体质,获得健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正常体质大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而是要重点关注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学习需求。体育教师要通过调查问卷、个人访谈等途径,了解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运动能力等,以及他们对现行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与建议。
要实现“因材施教”,体育教师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全体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做一个详细的调查。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数量与真实的体质状况,体育教师应当联合学校医院或校外国家正规医院进行定性与定量。在掌握了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真实情况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对瘦弱的大学生,体育教师应给他们安排一些强化肌肉锻炼与力量素质的教学内容。另外,在教学目标方面,体育教师也要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制定专门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体育教师不仅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而且要想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体育教材是体育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所有的体育教材都是将“正常体质大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固然,这种教材设计的确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它也忽视了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很多体质弱势的大学生虽然有很高的体育学习热情,但碍于教材知识缺乏不得不放弃体育课。基于此,体育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对现有的体育教材进行创新。方法有二:一是编写专门的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材,如《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运动指南》《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练指导》等;二是在现有教材内容中加入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同时还应加入运动生理科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知识,增强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指导性。高校要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对新编教材与修改教材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新教材设计好之后,可以在1~2班级先行试用,若效果显著则可以继续推广使用。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他们有参与体育教学,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权利。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体育教材设计工作。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方式与手段。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2类:一是指导法;二是练习法。其中,指导法又包括语言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练习法又包括游戏练习法、比赛练习法、综合练习法、循环练习法与重复练习法等。与正常体质大学生相比,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在体育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经常会因为身体原因在无法参与正常的教学,或在学习期间突然停止,尤其是各项体育运动的专项体能训练中。基于此,体育教师应当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经过笔者多年经验总结,指导法中的完整与分解法,练习法中的游戏练习法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体育学习兴趣。另外,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的出现也给当前的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借助网络,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不再担忧由于身体原因不能高效参与体育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外,他们可以在微信、QQ、微博与校园网中学习补习体育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不同层面促进了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发展。
由于体质状况不佳,很多身体残障、瘦弱与肥胖的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常常出现自卑、胆怯、紧张、恐惧、忧虑等心理,这些不良心理严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基于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点关注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心理活动。要做好这一工作,体育教师首要在加强自身的心理知识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从“主导者”变为“辅导者”,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进行真诚地交流,询问他们的学习需求。心理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机。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循循善诱,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让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积极乐观、果敢自信的心理。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要掌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生活中的问题。根据国内外很多专家研究,生活中的困难是造成学生心理波动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与学生班主任、宿舍管理员、食堂管理员等人员进行沟通,全面了解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在生活中的问题。发现问题,体育教师要及时上报学校领导,联合多方力量及时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让他们以平和、阳光的心态投入体育学习。
相比体质正常大学生,身体残障、疾病、瘦弱与肥胖的大学生由于自身体质状况,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薄弱。为了提高他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高校应当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从视觉、听觉、知觉等方面影响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进而加深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与理解,强化他们参与体育教学的动机。具体方法有四:一是在课堂墙壁上张贴身残志坚的职业运动员海报;二是在校园宣传栏与电子显示屏上定期播放以坚持不懈与持之以恒为主题的体育图片、歌曲与短视频;三是在邀请知名职业运动员或教练员到校开公开课;四是定期举办体育节,通过各种体育表演与竞赛活动展示体育运动的魅力,诠释本校的体育文化底蕴。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且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虽然体质较弱,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没有任何瑕疵。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体育学习中能够像正常体质大学生一样学习很多体育拓展知识,如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旅游管理、体育场地建设、体育赛事转播等。从这个角度来讲,体育教师就应当在教学中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征,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计划。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企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体育运动员,而是更细化的体育人才,尤其是体育产业方面的人才,如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人才、体育旅游服务人才、体育场馆服务人才、体育用品与相关产品制造人才、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人才,等等。国家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口要达到600万。如此大的体育产业人才缺口,为高校体育教师在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培养优秀的体育产业人才提供了现实依据。
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活动。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是大学生的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学不可忽视的对象。基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高校应在“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应加强体育教材创新,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注重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发挥学生个人所长,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这是一项长期、复杂且艰巨的过程,需要高校领导、体育教师、大学生、大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