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与需求的合奏
——对《玩偶之家》中林丹太太之爱的伦理解读

2018-07-13 01:23艾秀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
名作欣赏 2018年36期
关键词:娜拉吉特母爱

⊙艾秀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97]

在《玩偶之家》这部经典戏剧中,林丹太太——闺名克里斯蒂娜,是一个千年老二的角色。主角娜拉本身很有艺术魅力,又是主要戏剧冲突的焦点人物,因此观众和读者通常都很难注意到女二号的存在,但林丹太太其实是剧中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人物。

在剧中,林丹太太承担着重要的戏剧功能。在叙事策略上,剧作家借助她的来访交代了娜拉八年前借贷救夫这一重要情节,引出了全剧最大的悬念。在人物关系上,林丹太太是娜拉的闺蜜,知道她所有可怕的秘密、过日子的苦楚和快乐。由此,她也成了剧中通盘掌握各色人物和各路关系的知情人。在个性形象上,林丹太太是个相当成熟而聪明的女性,但这个人物最重要的特质乃在于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的独特性。要了解这个问题,需要先结合人物的背景特点。

根据林丹太太与娜拉的对话可知,林丹太太结婚前与寡母和两个弟弟生活在一起,她母亲身体不好。总之,这个家庭缺少一个顶梁柱的角色。这种状况我们在文学经验中常常遇到,例如鲁迅的家庭,父亲的去世使得他很早就担负起家庭责任;歌德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绿蒂则是母亲早逝,弟妹众多,绿蒂小小年纪就助父持家育雏。这种境况通常会造成一个家庭里长兄的角色类似于父亲,长姐的角色类似于母亲。长姐承担了许多母亲的工作,例如帮助养育弟弟妹妹,处理人际往来,因此相当于半个管家,深受长辈的信任,在弟兄姐妹间颇有权威。同时,做晚辈的身份又使她不像父母亲那么威严,她又极容易在同辈中成为一个知心姐姐的角色。在剧中,对于娜拉来说,林丹太太确实如一个知心姐姐。固然是娜拉帮她找到了工作,但她惠于娜拉的也实在不少:她是一个忠心的倾听者,一个可以交托秘密的闺蜜,一个帮助修补跳舞礼服的好裁缝,一个危急时刻站出来“拆炸药包”(找柯洛克斯泰请他收手)的铁杆姐们儿。

当然,如果家庭遭遇经济变故,第一个应该承担难处的也通常是长兄长姐,例如,自动退学减少家庭开支,在婚姻中考量家庭整体的利益。在第一次选择婚姻的时候,克里斯蒂娜没有选择自己爱的柯洛克斯泰,而是带着一家老弱妇孺嫁给了虽非中意但经济基础较好的林丹先生。当丈夫死后,林丹太太失去经济支柱,就通过自己的勤勉劳动照顾家庭,直到母亲去世,两个弟弟也有了事情做。她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亲人,自己却孑然一身。但她并不以为苦,却为没有谁需要她而苦恼了。可以说,林丹太太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付出之爱的美善。

我们的文化通常乐于鼓励无私奉献的做法,因此时常给予道德性的旌表,将其树立为楷模。但易卜生是一位非常忠实于生活的作家,他在创作中,很少塑造完人,反而揭示了种种人性之废、人心之偏。他对每一种人生都带着省察的意识,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引起读者的深思。例如林丹太太,她的奉献牺牲是不是纯然利他而毫不利己?

她表示愿意嫁给柯洛克斯泰的时候,后者很警觉地说:“我不信你这一套话。这不过是女人一股自我牺牲的浪漫热情。”然后坦诚自己的劣迹,问:“难道你这么有胆量?”林丹太太回答:“我想弄个孩子来照顾,恰好你的孩子需要人照顾,你缺少一个我,我也缺少一个你。”林丹太太做此决定的原因就是这么简单!跟奉献牺牲无关,也谈不上勇敢,仅仅是出于自我的主观愿望,而且这个愿望非常强烈:

林丹太太:你说你像翻了船、死抓住一块破船板的人。

柯洛克斯泰:我这话没说错。

林丹太太:我也是翻了船、死抓住一块破船板的人。没有人需要我纪念,没有人需要我照应。不被需要的感受跟渴望被爱是一样强烈的。

所以,林丹太太的爱表面看起来纯然是奉献和牺牲,其实仍然出于自利和自足的初衷,也就是说,出于渴望被需要的主观意愿。

渴望被爱,是等待别人的爱。被人需要,是预备好了供给别人。相对于被别人爱,被别人需要是一种我们较为陌生的爱的方式。英国作家C.S.路易斯在《四种爱》里写道:“婴儿的需求和需求之爱是显而易见的,母亲的给予之爱也是如此,她分娩、哺乳、为婴儿提供保护。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她必须分娩,否则就会死去;她必须哺乳,否则就会疼痛。从这个角度说,母爱也是一种需求之爱。这就是悖论所在:母爱是需求之爱,但她需求的是给予;母爱是给予之爱,但她需要被人需求。”①人们习惯于赞美母爱的伟大,因为她承受剧痛产下婴孩,又用甘美的乳汁哺育婴孩,为孩子的成长无私地给出一切。但现在有很多医学研究表明,哺乳对于女性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女性的哺乳期长,乳腺癌发病风险呈下降趋势。②同时,由于妊娠期间卵巢暂停排卵功能、得以休息,也为卵巢的自我修复创造了机会,因此给出去的母亲之爱实际上也极大地祝福了母亲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谁是一个孤岛,利他正是自利。当林丹太太来到娜拉的家后,不但找到了工作忙碌起来,而且找到了忙碌的意义——嫁给柯洛克斯泰,帮他照顾孩子们。所以,她的奉献之爱本质上仍然是需求之爱,她渴望自己被别人需要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与常见的索取型爱不同,这种付出型的需求之爱因着明显的利他效果而很容易被各种文化冠以过高的溢美之词,予以旌表。这是很值得警惕的,因为奉献并不是一定比索取好,一个人如果受制于为别人付出的需要,也是很可怕的。

路易斯在文中写到一位菲吉特太太,她在世的日子终日劳碌,把家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连家里的宠物狗都享受着女主人事无巨细的关照。当菲吉特太太去世以后,作者去看望她的家人,本以为他们会非常悲伤无助,没想到,却看见他们全都精神大振。从前总拉长脸的菲吉特先生会笑了,不着家的大儿子天天按时回家,从前乖戾爱抱怨的小儿子变得很有人情味,一向被视为体弱多病的女儿居然开始骑马、打网球、通宵跳舞。总之,菲吉特一家像是解脱了,而不是失去了顶梁柱。同样,在2018年夏天引起热议的朱雨辰母子的故事里,儿子四十岁还单身的悲剧也与母亲强制型的密集母爱有直接的关系。朱妈妈的无私奉献倒坑害了自己的儿子。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林丹太太式的爱也是要适可而止的。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爱总是体现为某种需求之爱。比如在《玩偶之家》中,海尔茂的爱是出于自我需要的私己之爱,这是毫无疑问的。娜拉看上去跟林丹太太有类似之处,也为家庭奉献了不少。她冒着极大的风险借钱挽救丈夫的生命,凡事尽量考虑丈夫的需要,为了偷偷还债八年来一直忍受艰苦的日子,其情不可谓不感人。但我们若细究根底,就会发现,娜拉的努力也基于一种需求——被爱的需求。在剧中,娜拉始终想确证一个问题:“托伐爱我吗?”娜拉看起来非常笃定丈夫的爱 :“克里斯蒂娜,他不是瞎说。你想,托伐那么痴心爱我,他常说要把我独占在手里。我们刚结婚的时候,只要我提起一个从前的好朋友,他立刻就妒忌,因此我后来自然就不再提了。”她对阮克大夫说:“托伐怎么爱我,你是知道的。为了我,他会毫不踌躇地牺牲自己的性命。”但其实,当她言之凿凿说这些话的时候,内心却并不是那么笃定。因此当自己的罪过可能被揭露时,她惴惴不安。她所一再设想的奇迹、既渴望发生又害怕发生的,就是柯洛克斯泰公开了自己的罪过,而托伐勇敢地说:我来承担!但现实则是,托伐不但没有出头承担后果,反而对娜拉极尽羞辱谩骂之能事。爱之幻象的破碎使娜拉心碎,并看明白自己家庭的真相:一个耍把戏、玩游戏的地方。正因为破碎如此彻底,她才走得那样毅然决然!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何人类的爱总是潜伏着某种自限性或伤害性?是否存在一种非需求的自足之爱呢?根据路易斯的观点,我们整个的存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唯有上帝之爱是自足之爱,因为他是自身完满,给出而不至于自己减少。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也曾提过爱的生命与爱的果实两个概念,人类之爱多半是某种爱的果实,爱的生命体现于爱的果实,但只有爱的生命才是爱本身,“让我们不要在相互间的爱之关系中不耐烦地、猜疑地、评判着地去要求持续不断地看果实……人必须信仰爱,否则人根本不会感觉到它存在”③。所以,对有限的人来说,需求之爱是本分。向人求无私,实在是强人所难,强求其所无有。反过来说,如果人们不能清醒地看到人类之爱的必然局限性,就很可能错误地把一些爱的表现形式绝对化,例如把强烈的爱情、爱国主义看成一种极为高尚的爱,刻意加以美化,其结局很可能是悲剧性的,如西谚所说的:爱一旦成为上帝,即沦为魔鬼。

这是值得每一个爱者和需求者警醒的!

① C.S.路易斯:《四种爱》,汪咏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② 李旭东等:《中国六城市女性生理生育因素与乳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9年第6期,第433页。

③ 索伦·克尔凯郭尔:《爱的作为》,京不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0页。

猜你喜欢
娜拉吉特母爱
勇敢出走的娜拉
阅读母爱这本书
母爱的另一面
皇家音乐学院生涯(上)——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五)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当小家伙来到这个世界上——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三)
我眼中的希林娜拉
母爱
爱一条狗需要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