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婧
【摘 要】自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学派以来,心理学为文艺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本文从女性的自我牺牲情结这一心理现象入手,探讨了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经典之作《玩偶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关键词】易卜生;《玩偶之家》;女性;自我牺牲情结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22-03
亨利克·易卜生是挪威十九世纪享誉世界的戏剧家。他一生写有26部剧本,塑造了许多戏剧史上经典的角色。易卜生笔下的女性角色,一直都备受评论界关注。在他创造的众多个性独特、气质鲜明的女性角色中,《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最家喻户晓的女性形象。她那震惊世界的一声关门声,是学界经久不衰的论题。而《玩偶之家》中的另一位女性角色——林丹太太,在行为上显示出了一种和娜拉对立的“回归”。但是无论是娜拉的出走,还是林丹太太的回归,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自我牺牲情结。
一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将情结定义为“某一心理状态的意象”①。他认为情结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它会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人更容易受到潜意识的控制,而如果想要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就需要一个强大的“自我”。有了自我以后,才能认识到自我所赋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对是错,是否出现了偏差。《玩偶之家》中,娜拉跟林丹太太之所以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也正是因为娜拉意识到了追寻“自我”的重要性。而林丹太太的“回归”过程,就是一种受到潜意识控制的行为体现。
“自我牺牲情结是指女性刻意的使自己处于弱势的易受伤害的位置上,进而使自己的身体或精神经受痛苦或伤害从而获得满足感的一种潜意识心理。”②这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常常会体现在女性很多无意识的行为当中。在《玩偶之家》第一幕的开场中,海尔茂对娜拉的称呼就变换了诸如“我的小鸟儿”、“小松鼠儿”等好几种昵称。而娜拉对于这样柔弱的小动物的昵称所表现出的接受和喜爱,就是一种将自己放在一个弱势位置上的表现。在开场的一段剧情中,海尔茂还几次三番地说娜拉是“不懂事的小孩子”、“爱吃甜的孩子”等等,这并不是单一的夫权的表现。娜拉在接受这样的称呼后,不自觉地在海尔茂面前展现出自己类似孩童天真的一面来获得海尔茂的亲昵。这种对自己在海尔茂面前形象的认同,其意图就是为了获得她在做自我牺牲时所能给自己造成的满足感。
而林丹太太的形象呢?在和娜拉的谈话中,娜拉提到了林丹太太“改了些样子”。娜拉和林丹太太在重逢前已分别了八九年,之前的林丹太太是什么样子剧中所给出的信息实在是无从得知。但是现在的林丹太太,在娜拉的描述中是“气色显得没有从前那么好——好像也瘦了点儿似的。”③尽管不能跟娜拉那样的气质相比,但是林丹太太也绝不是什么五大三粗的村野农妇的类型,只不过比起娜拉那样健康的气色而言,林丹太太显得更衰老一些。我们不难想象,多年前的林丹太太,也是一个柔弱纤细的形象。而这前后形象的反差非常大,正是这样的反差,才使得林丹太太觉得娜拉现在跟以前一样“是个顶会花钱的孩子”,相较于为家庭牺牲奉献的自己,娜拉完全就是一个“没经历过什么么艰苦的人”,这样的差距,使得林丹太太有了一种得意和自豪。娜拉在她眼中,就是一个只会做轻巧活计的小孩子。
在第一幕娜拉和林丹太太的谈话中,林丹太太透露出自己在与娜拉分别的这些年中,为了重病的母亲嫁给一个商人,而在丈夫死后如何独自撑起一个家的经历。同样身为女性,拥有和林丹太太一样的自我牺牲情结的娜拉,用一种自豪的语气说出了自己为了海尔茂不惜伪造父亲的签名用以借款,甚至为了陪伴海尔茂去南边疗养,都没有来得及见到逝去的父亲最后一面,而且为了偿还债务,自己又是如何牺牲自己的吃穿用度,做各种小工来补贴家用等等。描述在偿还债务的过程中,娜拉也提到了“我心里时常很难过”,“有时候我实在累的不得了”等等这样的负面情绪,但是这样的情绪给娜拉所带来的却是“心里很痛快”,她为此是“又得意又高兴的”。因为娜拉在人前的形象,一直是养尊处优的,甚至有着孩童的天真和无知,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反差,所以娜拉才会获得“心里很痛快”的感觉。这样谋求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正是因为娜拉在这样的行为里获得了自我牺牲情结所带来的快慰。
同样的情绪也体现在林丹太太的身上,尽管在其夫死后家庭处境艰难,但在那样的苦难之中,林丹太太所获得的也是同娜拉一样“又得意又高兴的”的慰藉。在母亲去世、弟弟成家之后,不用再肩负家人生计的林丹太太所感受到的并不是一种解脱的欢喜,而是一种“说不出的空虚”,所以林丹太太才要离开家乡,到城里来谋求一份职业。因为女性往往容易陶醉于牺牲的快感而无法自知自控。当失去了这样的牺牲对象或者机会的时候,她们无法从平静的生活中获得满足感。
二
女性的自我牺牲,通常其对象大多是爱人或者孩子,有时也会泛化到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中。娜拉的主要对象就是丈夫海尔茂。然而女性在受到自我牺牲情结的潜意识控制之时,往往并不会在意其牺牲的对象是否知道事情的真相,常常会带有一种“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态度,娜拉在第一幕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如此。当林丹太太问起娜拉为什么不对海尔茂说实话的时候,娜拉的回答是这样的:
娜拉 哎呀!这话亏你怎么问得出!他最恨的是跟人家借钱,你难道要我把借钱的事告诉他?再说,像托伐那么个好胜、要面子的男子汉,要是知道受了我的恩惠,那得多惭愧,多难受呀!我们俩的感情就会冷淡,我们的美满快乐的家庭就会改样子。④
从娜拉的回答中,我们可以读出这几个讯息:一是因为海尔茂对借钱这种事的个人态度,让娜拉选择了隐瞒真相;二是因为娜拉并不希望海尔茂知道自己有过这样的牺牲,她并不希望因此而获得海尔茂的赞誉,反而认为这种牺牲会折损海尔茂作为男人的面子;三是娜拉将自己为海尔茂的付出视为一种恩惠,这种恩惠,能否被受惠人知晓,娜拉其实并不在意,她在意的是如何维护住美满快乐的家庭。
尽管娜拉在叙述中提及自己不得不节省开销用以使海尔茂和孩子们保持体面的生活:“家用里头生不出多少钱,因为我当然不能让托伐过日子受委屈。我也不能让孩子们穿得太不像样。”⑤这样的生活,娜拉并不是觉得完全顺心的,“我心里时常很难过,因为衣服穿得好是桩痛快事”⑥但在下文中,娜拉对林丹太太说:“可是能这么做事挣钱,心里很痛快。”⑦娜拉不需要海尔茂知道她的付出和牺牲,她只需要从中获得一种自我满足。
而林丹太太在知道了娜拉伪造签名签下借据,并且因此被科洛克斯泰威胁的时候,林丹太太就将其自我牺牲的对象转向了娜拉身上。在第二幕里,林丹太太在知道科洛克斯泰将揭发娜拉的信投入了海尔茂的信箱之后,主动提出去找科洛克斯泰,希望可以凭借两人的旧情说服他放弃对海尔茂的报复,这样就可以解救娜拉于水火之中。而在第三幕林丹太太和科洛克斯泰的对话中,愤怒的科洛克斯泰要求林丹太太让出其在银行的职位,林丹太太很直接地拒绝了科洛克斯泰的要求。而科洛克斯泰就直接点明了林丹太太这种行为的目的:
林丹太太 我一定得工作,不然活着没意思。现在我回想我一生从来没闲过。工作是我一生唯一最大的快乐。现在我一个人过日子,空空洞洞,孤孤单单,一点儿乐趣都没有。一个人为自己工作没有乐趣,尼尔,给我一个人,给我一件事,让我的工作有个目的。
科洛克斯泰 我不信你这一套话。这不过是女人一股自我牺牲的浪漫热情。⑧
不过科洛克斯泰的态度并没有动摇林丹太太的决定。在下文中,林丹太太主动提出了要和科洛克斯泰组成家庭,照顾他的孩子。林丹太太在对娜拉的牺牲过程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可以满足其自我牺牲情结的对象。
三
尽管易卜生本人并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是他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对挪威的妇女地位问题十分关心,同当时的女权主义者来往密切,并且向她们表示,她们的思想将会渗透到他的作品中去。”⑨那么,娜拉和林丹太太的这种女性自我牺牲行为所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女性对“自我”的追寻。在男权文化的社会里,男性可以通过成就事业来获得外部的、显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女性在男权社会文化中的定位一直都是配角。在圣经中,女人是由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生成的,其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除男人的孤单,而女人则背负了引诱男人吃下智慧果,被赶出伊甸园的原罪。
文化对于潜意识的形成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社会给予女性第二性的定位,也没有给她们更多的机会去寻找自我。社会传统赋予女性的唯一归宿就是结婚生子,所以她们只能在对家庭成员的牺牲中获取自我价值。
在《玩偶之家》里,林丹太太在母亲去世后进城寻找工作,看似是一个觉醒了并且积极寻找自我的状态,但是其后的行为表明,她其实并没有觉醒。她的行动轨迹,只不过是一个“回归”。重新回归到为爱人、孩子自我牺牲的老路上。在第三幕中,林丹太太和科洛克斯泰的对话里,就可以明确看出这一点:
林丹太太 我想弄个孩子来照顾,恰好你的孩子需要人照顾。你缺少一个我,我也缺少一个你。尼尔,我相信你的良心。有了你,我什么都不怕。⑩
林丹太太最终所谋求的,并不是独立的“自我”,而是需要“一个你”来支撑其生命的意义。
对比之下,娜拉的行动轨迹,才是一个真正觉醒的过程。
在第一幕中,林丹太太问到娜拉何时才会对海尔茂说出真相时,娜拉说了这样一段话:
娜拉 (若有所思,半笑半不笑地)唔,也许有一天会告诉他,到好多好多年之后,到我不像现在这么——这么漂亮的时候。你别笑!我的意思是说等到托伐不像现在这么爱我,不像现在这么喜欢看我跳舞、化装宴席的时候。到那时候我手里留着点东西也许稳当些。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娜拉当初的铤而走险,并不是单纯的自我牺牲。尽管她是受到了潜意识的影响而做出了那样的选择,但其目的并不单一。那么她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控制住这个男人对自己的爱。在娜拉的幻想中,等到海尔茂不再如现在一般爱她的时候,她告知海尔茂这样的真相,那么海尔茂必定会对她感激涕零,他们的家庭又可以回到从前的幸福美满。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从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过程。掌握了控制权,人才会觉得安全。而男性往往选择主动的、外向的方式去获得控制权,女性则是用了更加“曲线救国”的路数,通过自我牺牲与奉献来获得对世界的控制权。
那么,娜拉的期望达到了吗?并没有。
尽管我们从第一幕里就看到了,这个家似乎全权由娜拉在掌管,孩子们要穿什么,海尔茂要穿什么,圣诞舞会怎么布置等等这些家里的一切琐碎都是由娜拉来掌控,但是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海尔茂作为这个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他对这个家的掌控权明显是要高于娜拉的。第一幕中,娜拉撒娇问他要钱,由他才能决定娜拉在舞会上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跳什么样的舞,这些都是以“托伐的意思”为中心的。甚至在最后一幕里,海尔茂在知道真相以后,都还在安排娜拉他觉得娜拉应该有的人生的样子,“孩子不能再交给你”,甚至是“你快藏起来,只推托有病。”
海尔茂这样的举动,打破了娜拉幻想的美梦。她希望当大祸临头的时候能够有“奇迹来了”,而这奇迹并没有到来。正是因为这样的美梦的破碎,让娜拉认识到自己的牺牲是毫无用处的。“千千万万的女人都为男人牺牲过名誉”?换来的却是海尔茂回答的:“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娜拉意识到,她不能再沉溺于自我牺牲所获得的满足感里了。事实上,现实让她明白,这样的满足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她只有去追寻强大的自我,才能得到真正的、正确的人生意义,而不是那些“颠扑不破的道理”所教给她的,这就是娜拉出走的动因,也是易卜生所想要表达和呼吁的。
注释:
①转引自莫瑞·斯丹著:《荣格的心灵地图》,朱侃如译,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
②赵辉:《女性自我牺牲情结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
③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选》第117页,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版。
④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选》第124页,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版。
⑤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选》第124页,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版。
⑥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选》第125页,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版。
⑦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选》第125页,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版。
⑧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选》第173页,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版。
⑨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修订版),第38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⑩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选》第173页,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版。
?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选》第193页,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版。
?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选》第193页,潘家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版。
参考文献:
[1]莫瑞·斯丹.荣格的心灵地图[M].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2]赵辉.女性自我牺牲情结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3]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