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雨婷 余昌[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 650500]
丽江古城作为云南省通往川藏的必经之路,有着活着的茶马古道重镇的美誉,世代在这里居住的纳西民族因其勤劳、朴实、开放、包容的优秀品德,广泛吸纳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造就了兼容并蓄的纳西民族文化。丽江壁画绘制于明初至清初年间,绘制年限跨度三百余年,但因自然人为因素使得壁画破坏非常严重,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壁画才逐渐受到世人的关注,经专家团的修复、整理和临摹,现存的丽江壁画大多都在白沙乡,故丽江壁画又称为“丽江白沙壁画”。白沙壁画位于白沙古镇内的琉璃宫、大宝积宫以及大定阁内,现存壁画45幅,约144平方米。其中大宝积宫现存12幅,共计61.48平方米;琉璃殿现存16幅,共计12.52平方米;大定阁现存17幅,共计71.31平方米。
丽江壁画由于自然之力以及人为因素的损坏,在解放前其所在楼宇和壁画均有摇摇欲坠之势,在解放后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在1955年和1961年曾两次进行维修,但因文物保护技术尚不成熟,加之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并未对壁画进行有效的维护,只能加以支撑。在1957年与1961年云南省文化局邀请省内外专家组成工作组对残破无比的丽江壁画进行临摹绘制,李伟卿就是其中一位学者,在其1959年发表的《关于丽江壁画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丽江壁画的现存的壁画数量、绘制内容、制作方式、精细程度、损毁程度、文化价值等进行梳理,并依据史料记载、建筑物的建筑年代以及壁画中留下的信息推测出各个壁画所绘制的大概年代和画家,李伟卿先生认为丽江壁画综合了藏画与汉画两大民族的绘画特点,还根据壁画的特点将丽江壁画分成三个类型,即基本属于藏族绘画的、明显受到藏族绘画影响的和很少受到藏族绘画影响的。这就说明在当时木氏吐司有着开放、包容的胸襟,使得纳西文化有了南北交融,多教合一的特殊文化模式。在李伟卿等一批学者临摹完毕之后的临摹品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巡回展出,得到了美术界的一致好评与赞赏。1962年从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与云南省博物馆组织专家团队对丽江壁画进行调查研究。1963年孙太初在其《丽江壁画调查报告》中就详细地记录了这一调查情况。孙太初先生更是详细地对壁画的绘制背景和现存情况以建筑物为单位对各个建筑物内的壁画标号分别进行整理,依据建筑物的年代、壁画的款识以及风格的比较推测其所绘制年代,孙太初先生提出壁画绘制的初期没有受到藏族的影响是因为当时木氏吐司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南边,文化上与北边藏族地区接触不多。随着木氏吐司势力逐渐向北扩张,要巩固其统治地位,所以壁画受藏族地区的影响也逐渐增加,最后孙太初先生对丽江壁画的重要性及历史地位提出肯定,并且提出丽江壁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题材上的宗教融合。从著作上来看,《丽江白沙壁画》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文化局与丽江纳西东巴文化博物馆联合出版的最详细介绍丽江白沙壁画的图册,书中将琉璃殿、大宝积宫、大定阁以及大觉宫内的壁画从整体到局部都详细地记录下来。2002年王海涛主编的《云南历代壁画艺术》、2001年陈兆复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2003年楚启恩编著的《中国壁画史》等都对丽江白沙壁画做了简单的概述。
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壁画,壁画在汉朝的时候兴起,唐朝的时候发展到顶峰,在宋元朝开始逐渐衰落,而远在边陲之地的云南却依旧将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扬下来,并且还是融合藏族、汉族、白族和纳西族的优秀民族文化结晶。笔者将现有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专题类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壁画的造型类研究、二是壁画的题材类研究、三是壁画的价值与保护研究,针对这三种类型,下文逐一进行分类介绍。
(一)丽江壁画造型类研究2010年刘靖戎在其《白沙壁画色彩再认识》一文中主要对琉璃殿、大宝积宫、大定阁以及大觉宫内的壁画进行了色彩结构和层次上的分析,提出丽江白沙壁画色彩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在绘制过程中善于使用黑、白、灰的色调对壁画整体进行调和,与金身佛像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提出白沙壁画的黑并不是纯粹的黑色,而是调和了红、绿、黄、蓝等各种颜色在其中,使得壁画的基调厚重、沉稳而又层次丰富。2012年王瑞瑞、袁涛在文章《浅析白沙壁画宗教人物的色彩语言》中提出白沙壁画是以宗教人物为主体,用“五色说”和“色彩构成”理论对壁画中出现的宗教人物分析其色彩语言,从而发掘白沙壁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2013年张愫的《丽江壁画图像的一般解读》提出丽江壁画不仅代表着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壁画水平,更是延续传统中国画用线条勾勒出造型的特点,采用多种构图手法将各宗教人物融合在内,极大地丰富了丽江壁画的表现力,更加突出地彰显丽江壁画独特的文化品质和民族精神。
(二)丽江白沙壁画题材类研究张愫在《纳西文化的多元性——丽江壁画的个案研究》和《多元文化影响下丽江壁画中的飞天》中都是以丽江文化的多元性为研究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丽江壁画产生的影响。《纳西文化的多元性——丽江壁画的个案研究》是对丽江壁画的整体进行研究,提出丽江壁画的多元化宗教元素和构图审美,突出丽江壁画在多元化的文化中仍然能够保持各种文化的鲜明个性。而《多元文化影响下丽江壁画中的飞天》一文主要以壁画中的飞天作为研究对象,对飞天的起源以及在丽江壁画中多宗教融合从而发生的演变进行分析,从而突出多元化环境下丽江壁画的魅力。2016年李冉、王晓赟在《世俗位置与宗教位置:丽江白沙壁画画面构成研究》联系白沙壁画画面构成因素提出白沙壁画艺术中涉及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宗教文化大融合特性所传递的精神,同时从内容题材、形式构图和色彩构成分析其影射的世俗位置与宗教位置的关系。
(三)丽江白沙壁画价值与保护研究2015年和庚源在《丽江壁画:回顾与思考——以白沙壁画维修性保护为例》一文中主要以大宝积宫内的壁画目前所采用的保护策略和技术,以及对目前白沙壁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方案。和庚源先生率先提出白沙壁画需要进入数字化信息处理的领域,开设白沙壁画的网站,更好地让白沙壁画保护和传承下去,另外和庚源先生在文章内提到琉璃殿、大宝积宫是1997年7月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在琉璃殿和大宝积宫实地考察时发现是1996年11月27日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而国内大部分学者也都认同是1996年这个时间段。杨媛媛在其硕士论文《丽江白沙壁画艺术中的装饰特色》和刘文君、庄凯明在《论“白沙壁画”的建筑壁画装饰特征》中均是从丽江壁画多宗教融合的特征对壁画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进行研究,分析其在题材,造型、绘画和构图上的艺术特点,并提取白沙壁画内的元素进行再设计再创作,从而加强对白沙壁画的保护和传承。刘靖戎的《灵之光——丽江白沙壁画初探》和《论白沙壁画艺术价值》都从白沙壁画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去分析,作者提出白沙壁画内容题材世俗化、艺术风格多样化、艺术表现技法单一的观点,作者认为白沙壁画将汉、藏、纳西族绘画融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丽江白沙壁画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多视角的,学术界的前辈们对丽江白沙壁画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突破,解决了存在的部分问题,还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丽江白沙壁画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介绍白沙壁画,从其他角度出发对壁画的研究较少,从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更少之又少。随着时间的流逝,壁画开始脱落,色彩开始斑驳。众所周知,丽江白沙壁画是体现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一大亮点,虽然之前壁画破坏得十分严重,但还是有部分壁画保存下来,至于今后如何保护,还需要更多的学者来进行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