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角下的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

2018-07-13 14:31张磊
炎黄地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

张磊

摘 要:信息技术对于信息化十分重要,但是信息技术并不是信息化的一切,它不是信息化的所有内涵。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终极追求是为人类社会的福祉服务的。本文主要研究信息化视角下的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教育理论发展;实践探索

1 教育信息化

1.1概述

一般认为,信息化一词起源于20世纪的日本。关于信息化,有许多不同定义,科技哲学专家鲁品越等在《中国未来之路———信息化进程在中国》中认为:“中国把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上的推广应用,称为‘信息化。”这无疑表明在中国把信息化等同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这种观点大有市场。对信息化过于技术化的界定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一个技术化了的概念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来源于“信息化”,这里存在一个合理的逻辑是,教育系统只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理所当然要把教育信息化包括在内。所以学界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地受承于人们对信息化的理解。怎样发展和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才能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这需要以社会学的视角来进行审视。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正确厘定,实际上是在匡正我们的不当理念。所以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科学的界定,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1.2发展趋势

由于教育信息化一定会涉及许多具体的机器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也就使得人们多以机器论和技术论的范式来理解教育信息化及其目的,以为教育信息化就是实现CAI学习、实现网上远程学习,就是以专门机器取代老师授课,就是以电子教材取代纸本印刷的教材等等,并且只是以效率性和省力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标尺[3]。学界教育信息化界定的技术化倾向十分明显,仿佛只要把信息技术加以使用就可以实现我们人类的目标。

2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界定与教育信息化的困境

2.1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如果能够正确使用,无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教学的持续的有效性。可是现实中,信息技术始终难以得到整合,似乎信息技术永远是传统教学以外的另外一张皮。关于对信息技术的课堂整合,国内外有过许多的研究,可是对实践的成效不大,于是就出现了许多昂贵的信息技术设备购置后大量闲置的情况,老师不愿意用,学生也不喜欢。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把教育信息化简单地信息技术处理有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涉及到教学双方的心理、意识、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单是信息技术的先进与否的问题。

2.2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中受到冷落

可是在现实的校园中,不管中小学,还是大专院校,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这种现象已不罕见。个中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与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上的偏差相关性很大。大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为教授给学生的只是信息技术,于是没有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感情的培养。学生没有了对信息的出自内心的热爱,于是在过了最初的好奇期后,就对信息技术这个冷冰冰的东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疏远感。按理讲,青少年学生一般会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年轻人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所以信息技术对学生应有不小的吸引力;另外一个方面,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拓展了学生的认识空间,它不像传统的纸本印刷教学材料,它能提供许多视频和音频以对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

2.3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往往会在许多部门遇到不少的阻力

如果解读者把教育信息化认识为从物到人或从人到物的一个整体的系统在教育领域的变迁,那么她(他)的这种理念就会使她(他)在教育实践中不会或只从某一方面孤立地从事教育信息化行为。相反地,过分技术化地理解教育信息化,其背后的理念会使人们以为信息技术就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切方面,信息技术的实现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全部内容,以为信息技术提高所谓的教育效率就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的所在。正是从理论上我们没有能够正确澄清,因而使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实践陷入了很大的困境之中。在公立高校中推行办公自动化系统(OA)过程中,需要高校中各个院系和部门的全力配合,这些配合包括各个院系和部门相关系统的数据输入与经常性更新,各个院系和部门的OA使用人员的系统培训,各个院系和部门对OA的积极使用等等。可以说各个院系和部门的配合支持是一套OA系统成功开发和有效推行的基础。可是,现实中这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阻力。为什么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会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呢?这是一个并不难理解的问题。因为在每一种对教育信息化的解读背后都有一种解读者自己的理念。

2.4教育信息化制度层面来考虑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充裕的今天,这些巨大的浪费犹为触目惊心。另外,信息化建设项目竣工后,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许多设备闲置或者得不到充分利用;还有在项目建成后,设备维护管理上也常常出现不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向国外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高校学习,在制度安排上积极作为,在高校中设立CIO(CIO是ChiefInformation Officer的缩写,一般译作首席信息官。美国权威的《CIO》杂志将其定义为:“CIO是负责一个公司(或企业)信息技术和系统的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体制。在信息化发展最好的美国已经有许多高校设立了CIO職位和体制,以此来从总体上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负责,但在大部分中国高校内还没有[4]。为什么国内在高校中设立CIO困难重重,这恐怕还得从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理解这里找原因。人们往往认为教育信息化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我们没有设立CIO体制的必要,也不可以给CIO那么高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为了建设的有效性,我们肯定要在制度上提供一定的供给。但是,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理解使我们在这一方面供给不足。在一所学校里特别是在大学里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各个部门的参与,需要整合各个部门的力量;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有高度的专业性,它不仅要懂信息技术,而且还要掌握管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可是,现在许多学校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要么是技术出身,不懂管理和教育;要么是只懂管理,不懂教育和技术;或者是别的什么情况,反正信息技术、管理和教育都在行的信息化建设主管是少之又少。这种情形下,就容易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的战略规划性不强,甚至出现战略规划失误,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更有甚者就是直接导致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失败。我们都知道,学校信息化建设由于与高科技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它涉及的资金往往不是小数目,动辄几十万甚至上千万元人民币。

3 原因分析

3.1文化因素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我们认为这也与我们片面地技术化地理解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只重视技术层面有关,我们忽视了信息文化的培育。一方面是原有的激励机制对教育信息化的不支持,另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本身也是一项改革,它必然会损害某些人的利益。其实,这些凸现的是两种文化———信息文化(什么是信息文化下文再作阐释)与工业文化的冲突问题。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解读也影响了我们积极正确的信息行为的实施。上面所述的教师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疏离使信息设备的闲置,有关院系和部门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不作为等等都是这方面影响的体现。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的片面理解及其背后的理念影响我们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发展。我们需要用更广的视角———社会学的视角来界定教育信息化,并提出一个可以操作的分析框架。

3.2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一线教师的需求

由于教师一方面要顾及授课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还要抽出时间专门学习难度较大的课件制作技术以便制作课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师的精力。教师们期望学校安排专门的多媒体技术服务机构为之提供技术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减轻教师们对多媒体技术的恐惧和压力。教师对教学资源如课程配套的软件、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多媒体素材和电子教案等有着较强的需求。因为对教师而言。获取或制作这些资源单纯依靠教师本人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教师有着对合适的培训方式和内容的强烈需求。在培训方式上,许多学校的做法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这给许多教师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但往往由于个人或工作上的其它事务而无法系统地学习培训内容。在培训内容上,学校组织较多的是课件制作技术。据教师反映.他们很认真地学习了一些制作技术,但由于课件制作涉及的技术过多.制作起来费时费力,因而他们始终不能够做出来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们又不能很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课件制作技术。

4 对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建议

4.1教育技术培训方式和培训

学校成立专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技术指导部门,为教师提供课件制作指导和多媒体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服务。这样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使教师将精力投入到专业建设和教学设计方面。有了多媒体专业人员的指导,课件的质量必将有大的提高。教师依据好的教学设计,配合资源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必将大力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从培训内容来看,教师应以专业培训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为主。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们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培训应以电脑日常应用和教学资源的简单处理与使用为主。教学课件的制作不作为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培训内容。

4.2学校成立课件制作平台

通过调研和考察,教师们比较乐意接受集中培训和网上自学相結合的培训方式。通过网络,教师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并且在时间安排上比较随意,同时不会漏掉培训内容。集中培训可以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并且能够解决教师们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但为教师备课提供资源,还能够丰富教学课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因素。

4.3积极拓展理论研究创新

赞可夫在发展性教学理论中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分别是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赞可夫认为:这个概念的涵义之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涵义是指学生的努力。他也指出高难度不是越难越好,要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孩子已经掌握加法的概念,那么就应该引导他进入乘法,无需强调计算,因为在乘法的基本演算过程中,孩子会运用加法进行订正从而再次巩固加法的计算能力。这就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呈现的系统性。因此高难度教学得以实施。

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掌握理论知识对于事实材料和技能的规律能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孩子掌握理论知识后能够把握事物规律,然后展开思想,实现知识迁移,调动思维积极性,促进一般发展。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赞可夫主张从减少教材和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他认为强调高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引导者必须通过观察确定孩子已经真正地理解了概念后,再发现孩子的几许探究的意愿后,才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引导。对此,赞可夫说得很清楚:“以高速度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匆忙忙地把尽量多的东西教给学生,……我们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掌握知识和技巧的适宜速度的。”这个速度是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实际相适应,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去吸引、丰富孩子的智慧,促进其发展;这一原则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本身的同时,也理解知识是怎样学到的,也就是教材和教学过程都要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这个原则要求学生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了解知识网络关系,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学要引导学生寻找掌握知识的途径,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产生错误与克服错误的机制等。概括地说,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要促进差生的发展,教材必须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中还要注意设计好教与学的思路,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启发思考,适时练习、及时反馈、矫正等。用这样一些方法,持之以恒,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参考文献

[1] 连远锋;张秀美;李莉.数据结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年13期

[2] 胡蓉.网络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应用优势[J];教师;2011年23期

[3] 范姣莲.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7期

[4] 万华明;王福来.网络环境下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11期

[5] 刘协权;王建江.关于信息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1期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民俗文化传承与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