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晖,陈翠霞
摘 要: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以至于对学习失去兴趣。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还原真实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包括掌握物理核心知识、运用物理核心能力、具备物理科学品质。学生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内化为具备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物理教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并就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做出及时的评价与跟进,是高中物理教学开展的重中之重。
一、积极操作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具备一定的生活情境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而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感性材料,为后续学习提供相应的条件。其中,以演示实验最容易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超重和失重”时,教师在上课前做了两个准备:(1)在一个空矿泉水瓶中装了一些红墨水,并在瓶子底部钻了一个小孔;(2)在电梯里拍了一段人在体重计上的视频(两个手机同时拍,一个手机负责拍外部景物的变化,另一个手机负责拍示数的变化,再用视频编辑软件把两个视频编辑在一起)。上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静止的矿泉水瓶中水会流出来,然后将水瓶从高处落下(水瓶上绑根绳子,以免水瓶落地),让学生观察是否还有水流出。此实验由于速度太快,需要反复做几次,学生才能观察到下落过程中有没有水流出来。接着播放视频,提示学生观察电梯运动过程的哪个阶段体重计示数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对于这两个演示实验,很多学生都可以正确回答出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而且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上钩码运动所需要的拉力变化,通过知识迁移,在联想到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后,就能很好地解释电梯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原因。但是,水瓶的实验仍然需要教师巧妙地设置几个渐进式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解释。
二、借用已有知识,升华理性理解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提出问题:质量为1 kg的木块放在地面上,木块与地面的动摩擦因素μ = 0.2,在拉力作用下勻速运动。试问:(1)匀速运动时拉力多大?(2)若突然撤去拉力,物体会如何运动?(3)若拉力增大,物体又会如何运动?学生回答:匀速运动时拉力为2 N,撤去拉力物体减速运动,增大拉力物体加速运动。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拉力增大到3 N和10 N,两种情况下加速情况一样吗?学生回答:不一样。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在处理匀速运动时,会运用力的平衡来解决问题,而且对力不平衡问题也有一定模糊的认识,此时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并将上述减速运动和加速运动的情况解决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自己的模糊认知是正确的。接着,就可以从水平面的牛顿第二定律转向竖直面上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再迁移到“只受重力时加速度为多少”,学生通过计算就会发现此时的加速度为g,这又可以拓展到为何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g了。
三、巧设课后作业,方便知识整合
对于高中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有一定量的作业积累才能巩固知识、完善认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知识的学习要靠学生课外先发现,再由教师收集、讲解。对于教师来说,精心备课不仅是把课堂内容讲好,对作业的设计、作业量的控制、作业情况的讲评都必须一一准备到位。仍以“牛顿第二定律”这节课为例,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只解决了水平面和竖直面两种情况下的问题,而对于“单方向‘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必须放到下节课讲解。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特地留了一道“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木块下滑的加速度是多少?”的题目。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有的学生用合成的方式,先合出外力,再计算加速度;有的学生利用重力的正交分解,把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分解出来,再利用垂直斜面两力平衡,自然得出合力为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就计算出了加速度。此道题在第2课时的“单方向‘牛顿第二定律”上课过程中作为引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开展合作学习,提升解题能力
高中生基本具备了寻找问题、整合问题的能力,但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却有待加强。教师尝试把能力不等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模式分到不同的学习小组。模式1:组间异构,组内同构,即按照学习水平接近性来分组,把成绩相当的四至六人分为一组,此种分组目的是寻找问题,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高效整合;模式2:组内异构,组间同构,即按照学习水平差别性分组,使得每个小组内都有各层次的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问题的高效解决,充分发挥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的“小老师”作用,对于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解决,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资源。
在小组合作的背景下,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将知识重新梳理了一遍,这样更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巩固。有些学生在吸收其他同学的知识时,可能会比接受教师的观点更容易。但是,有些问题就必须由教师来解决,避免出现知识体系的偏差。这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对小组活动进行严格的把控,是对教师把控力的一种体现。
学生参与得多,才有教学效果,教学应该服务于大多数的学生。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才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卢长津. 在探究式教学中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