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共融教育探微

2018-07-12 08:26王元伟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小学语文

摘 要: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的艺术性实践工程,这种情感艺术集中地体现在教师的爱与责任上。各种信条式教育命题,也都是在着重强调爱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此,文章指出,热爱教育首先就是要热爱学生,要正确认识并勇于面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始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一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因材施教活动,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进步与发展,并且获取与之相应的成功信念,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相长。

关键詞:小学语文;学生共融教育;城市化进程;实践与探微

作者简介:王元伟,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教师。(江苏 苏州 21511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2-0133-02

我校(此处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下文同)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包围与发展之中,由于所在区域企业众多,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据较高比例。因此,对学校提出了如何在城市化进程新形势下实现共融教育这一实质性课题。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与反思中深刻认识到,“只有爱在其中,才会乐在其中”,并且较为成功地探索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共融教育的途径。

一、努力在师生和谐关系构建中实现小学语文共融教育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信条式教育命题,并且用自身实践向历史非常成功地证明了这一理念的正确和伟大。在大力强调“众生平等、教育公平”的今天,作为历史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为有教无类丰富时代内涵、增添新鲜篇章呢?调查发现,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对于教师有着一种难以摆脱的依赖性,那些外来转入生更加需要来自老师的关注、认可和帮助。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一方面通过联系、沟通与交流等形式,把更多的关爱倾注到转入生身上,善于发现并放大他们的亮点和长处,不断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从而从根本上尽快拉近他们与本地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内外,通过道理教育和事例引导等方法,让本地学生学会去接纳、关爱和帮助转入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当付出努力、收获成功,就能从和谐关系中赢得“亲师信道”的共融效益。

二、努力在因材施教活动中实现小学语文共融教育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总有左中右”,不仅如此,由于生长环境、基础成绩、能力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外来转入生的语文综合学习往往滞后于本地生,集中地体现在语言读音、课外阅读、习作能力、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等方面。众所周知,语文学习需要历经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自然就成了“共融教育”的重难点所在。为了不让转入生掉队,我们更应强调并注重因材施教。以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问:“泼水节的来历是什么?你能说说泼水节的活动场景吗?”针对学生实际,笔者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了本地生,而把提桶、端盆等动作表演的机会留给了从农村转进的两名学生,因为他俩有实际体验。结果,竞相表演和畅说不仅愉悦了学生自己,还引发了全班同学的羡慕和欢呼,这难道不是共融教育的良好体现吗?

三、努力在自主体验教学中实现小学语文共融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陆游意在强调以学用结合为主的教育实践性。儿童不仅具有活泼好动、求新求趣的普遍性特点,而且智慧和情感多出自于他们的手指尖上。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自主体验教学活动,以利于从中攫取“教书、育人”的双赢效果。以“我为妈妈洗脚”为主题的体验性习作为例,批阅作文时,笔者被班上的一个小女孩深深感动了。笔者第二天当众通读了这篇习作:“昨天晚上,我第一次为妈妈洗脚……从那干裂、脱皮的脚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妈妈太辛苦了……前两天,我还抱怨了妈妈,说她把我转进这里却舍不得买一块小手表给我……妈妈,我真的对不起你……”刚开始朗读时还有些学生不以为然,但慢慢地,学生便逐步屏声静气下来,再后来则出现了低泣声,最后,大家情不自禁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笔者顺势要求学生重写作文,再交上来后,文章质量都有大幅提高。

四、努力在多元实践活动中实现小学语文共融教育

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具有能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而且能够在学用结合中迎合小学生的学习情趣需要,拓展并延伸课堂环节,不断增加教学的深广度,同时还有利于在和谐互动和学风凝炼中更好地实现城市化进程下共融教育的目标。比如,笔者曾经组织开展“我爱家乡”的口语交际活动,经过一周时间的体验和准备,学生都能以“小导游”身份向大家进行介绍,有介绍、有咨询、有解答、有赞誉。在这样的活动中,外来转入生会情不自禁地佩服当地学生的丰富见识,而本地学生又会对外来转入生的经历感到新奇,并充满兴趣。实践表明,经常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既可实现启智益能目标,又能推动共融教育的进程。

五、努力在激励教学评价中实现小学语文共融教育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对小学生群体来说,我们应当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对他们进行“严而有格”地教导与引领,同时更要遵循“以爱为本、责任为怀”的施教原则,积极进行有效的“激励、唤醒、鼓舞”,如此而为,才能把他们更好地引向“善教乐学、亲师信道”的良性发展之路。比如,对于刚转进本班的农村学生,他们在基础成绩、课外阅读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与本地生之间存有一定的差距,对此,笔者没有“用一把尺子量人”,而是在座位分配和多人小组搭建上给予适当地关照,尽可能地把转入的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安排在一起,并且把对学生的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不断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从而引导他们实现优势互补、和谐相长。理论和事实表明,激励性教学和评价有利于赢得良好的共融与双赢效果。

六、努力在家校多向联系中实现小学语文共融教育

学校教育始终离不开社会家庭的积极响应、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只有家校联系、和谐互动,才能在教书、育人上赢得事半功倍且热烈持久的实质性效果。然而,由于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准等方面的差异,再加上学生家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家校之间虽然在育德育才这个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许多实际做法上却存在差距甚至大相径庭。比如,一些后进学生及其家长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对规范书写、课外阅读、读写习惯、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等方面,不仅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还虚于应付、置之不理,从而为语文学科的共融教育带来负性能量。正因为如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手中拥有的非权利因素,更加自觉、主动地与学生家庭开展多向化联系,一方面给予家长相应的影响与指导,一方面在家校互动中为共融教育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总之,城市化进程下共融教育是一项崭新的艺术性实践课题。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任教学科的特点,认真把握并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情况,勇于进取、善于创新,为实现共融教育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潘玉琴.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5).

[3] 焦艳.小学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路径探析[J].时代教育,2012,(3).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城市化进程小学语文
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对产业结构演变的驱动效应研究
关于城市人行道透水路面技术的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系数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