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语言特征,学习语言,赏析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内涵,掌握文本的主旨。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文本准确、生动的炼字技巧;赏析特殊句式的运用,体悟语言的感情色彩;赏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品味语言的审美意趣。
关键词:散文;语言建构;运用;赏析
作者简介:孔杏格,河北省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保定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2-0005-02
《牡丹的拒绝》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散文,被选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中。文本作者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对牡丹花的描述与想象,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牡丹的拒绝》是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等核心素养的范本。《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中的语言赏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笔者认为,能准确地赏析文本语言,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
一、赏析关键词语,感受语言的表达技巧
阅读是搜集整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方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一切感受和体验都要做到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同时,还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把教师的分析化为对学生的引导,而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作者写道,在“又冷又静的洛阳”,因为寒冷,牡丹拒绝盛开的境况:“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各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文中,作者赋予花人的动作和神情,此时的牡丹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因为寒冷而“朱唇紧闭,皓齿轻咬”,面露高冷之色,心存不悦之情;又如坚强的美女战士,高昂着倔强的头颅,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如此,牡丹的形象从物质层面的“富贵”升华为精神层面的“高贵”,准确生动,极其传神,有着极强的形象感。
再如,作者在描写想象中的牡丹“落花”时这样写道:“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整朵整朵”“坠落”“铺散一地”,“青春”“死亡”,“美丽”“消遁”,这是何等地决绝,何等地悲壮,优美生动,精当至极!
二、赏析特殊句式,体悟语言的感情色彩
文中语言优美生动,饱含激情,特殊句式的使用为文章的情感表达增加了绚丽的色彩。例如:“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急与渴望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这里的“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中间不加标点,把能想到的交通工具罗列一处,语气急促连贯,要达到的表达效果是人们急着看见牡丹的“焦急”与“渴望”,牡丹在赏花人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再如,“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这里,“赤橙黄绿青蓝紫”连用,极言色彩之繁,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赤橙黄绿青蓝紫”不能完成对牡丹“色彩”的表达。牡丹品类繁多,色彩丰富,下文中的描述逼真传神,情感充沛: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有五彩祥云,满城弥漫着牡丹花香,树木和房屋被花气濡染。这样的盛景,自然离不开牡丹——“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为表意清晰,课文作了注解,把花名断开,但是原文的一气呵成,更显牡丹气象——品种名贵而独具文采,色彩丰富而雍容艳丽,其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在这牡丹气象中喷薄而出,撼人心魄!
说到牡丹的品格,作者用“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来表达,其中一词亦能表情达意,作者却不厌其烦,四组近义词连用,很好地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强化了牡丹的倔强、高傲、有骨气、高贵的美。“高贵”与“富贵”一字之差,而境界全出。以上例句,若按照常规断开,就会意趣全无。
三、赏析文本修辞,品味语言的审美意趣
本文语言生动传神,在清丽明媚的意境中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一种人生观念、人生方式和自然观念。人类在大自然中受到启迪,作者在牡丹面前让我们学会了“拒绝”。“拒绝”是坚守自我,“拒绝”是不媚不俗,“拒绝”是人性中的高贵。文章为了表现这一题旨,大量使用修辞方法,层层渲染,逐步深入,娓娓道来,在反复铺陈中凸显主题。
文章大量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题目开始,作者便赋予牡丹人的性格特点,以“牡丹的拒绝”为题,强调“拒绝”,含义深远。笔者在第一部分中列举的描写牡丹拒绝开放的句子,也是拟人的极好例子,在此不再赘述。再如:“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写出了阳光的微弱,暗示着寒冷,牡丹在寒冷中拒绝开放。“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着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虽然行文中作者称牡丹为“它”,但拟人的手法传递出来的信息都是一个有着高贵品格、高尚情操的人的形象。
排比修辞的使用在文本中也起到了极好的渲染作用。例如,文章开篇“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节奏和谐,感情洋溢,在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方面效果显著。本文有两处引用,都恰到好处:一处是“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把洛阳作为牡丹的产地优势一带而出,“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另一处是在写到想象中的牡丹花开时,作者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牡丹芳》中的诗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把牡丹花开的盛况渲染到极致,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为了突出牡丹的个性,作者还使用反问的修辞,这种无疑而问的修辞,增强了文本语言的肯定语气,使文章的主旨意趣表达更为深刻、完整。如“这个春天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气温不适合,牡丹不开放;不畏皇威的牡丹,宁可发配洛阳,也不屈从他人意志,“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写出牡丹的开花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作者正是抓住了牡丹因天气阴冷而拒绝开放这一特点,写出牡丹花人格精神的美,着力赞颂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个性,生动传神。
语言是形式,它是为作品主题服务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引导学生不脱离文本阅读,一切感悟皆从文本中来,在文本阅读中感悟语言,体会语言表达背后的意义和内涵。学习语言的构建,积累表达的技巧,目的是运用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鉴于此,文本语言的鉴赏,要求学生与文本密切接触,体会真实感悟。感悟多了,积累多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思想也会逐层深刻,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也会逐渐细腻起来。
责任编辑 朱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