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一代一代中华儿女的接续奋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了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在新一轮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在世界范围内开创性地构建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主线、以活动型课程为框架、以议题式设置为形态展开的崭新课程标准,力求更加有效地培育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让他们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在立足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在继承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思路,在世界范围内开创性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研制了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标准
长期以来,我们的宏观育人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由于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造成了在微观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关注具体的知识点学习。这就是说,上接宏观目标、下联课堂教学目标的中观育人目标的缺失,导致了宏观育人目标、中观学科育人目标和微观课堂教学目标有机联系不够。针对这种现象,教育部委托有关高校研究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各学科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凝练提出了涉及本学科学习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目的就是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引导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价值和思维方式的培育。具体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设计,过去我们往往把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学科目标直接搬过来,缺少把宏观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的中间环节。
这一次高中课程改革,我们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学科意识形态属性强这一特点,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人研究、反复推敲,凝练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我们的设想是“上不空挂,下不失联”。所谓上不空挂,即学科核心素养必须与党的教育方針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相连接,在思想政治学科中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是说,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这门课程内容与教育方针连接的中介或环节。所谓“下不失联”,是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有课程内容作为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必须明确本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学习内容是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来选择。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把培育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和关键能力有机地整合为课程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熔入一炉,并且为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即价值观念、健全人格和关键能力描述了可行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教学策略、评价方法。我们期望借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地解决知识与能力、学科与育人的分割状态,避免知识积累与创新意识及社会实践能力脱节的现象。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确定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四个核心素养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素养的组合,而是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四个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坚定信念,使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是其他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指能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尊重客观规律等,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法治意识”是现代社会必需的基本素养,就是能够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思想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公共参与素养,就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在这里,我们要明确如下几点:首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确证了思想政治学科是面向高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其次,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四个核心素养各自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着独特的功能:“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内在灵魂和共同体现;“科学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体现;而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的必然行为表现。只有通过参与公共事务,他们才能把学习到的素养表现出来。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再次,在表达课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同时,学科核心素养也凸显其课程构建的时代意义。使教育创新紧随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用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话语表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每个要素的阐述,都有三个环节:一是把握每个要素的构成,都提供相关维度;二是表达每个要素的内涵,都分为一般意义(基本概念)和特色意义(中国特色)两个层面;三是描述每个要素的主要表现,都指向学科意义和育人价值。
1.“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要素阐述
相关维度: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价值观)。
基本内涵: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主要表现:应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言谈举止中能够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科学精神”核心素养要素阐述
相关维度:基本观点、实事求是、正确选择、投身实践。
基本内涵: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主要表现: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感悟人生智慧,过有意义的生活;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3.“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要素阐述
相关维度:法治知识、法治理念、法治习惯、法治情感。
基本内涵:人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主要表现:应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4.“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要素阐述
相关维度:规则、道德、责任、精神。
基本内涵:人们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主要表现:应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遵循规则,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热心公益事业,践行公共道德,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能够体验到人民当家做主的幸福感;具备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构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寄予未来青年德才兼备、勇于创新,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期望之上。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有了一代代青年人的接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而这就需要青年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也就是说,青年人不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扎实的知识,而且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善于实践的能力。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初衷之所在。
所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就是学习内容是根据学科核心素养来选择,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加以构建,教学策略是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加以设计,而学习方式是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加以推进。课程必须服务于人的成长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一方面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健全人格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又要把知行合一作为目标,注重行为习惯、健全人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必须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课程的灵魂,那么课程内容就是思想政治学科的肌体。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素养,而不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素养的组装,我们是根据思想政治素养选择必要的课程内容。另外,核心素养要素与课程模块并不一一对应而是彼此融合交集,体现在所有课程模块之中。四個要素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必修课程总体架构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轴: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我们为何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2、3、4分别为“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依托必修1讲我们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鲜明地贯彻“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要求,又充分反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进程。另外,选择性必修课程设“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个模块,更为注重世界观、思维方式和国际视野的扩展,更为关照知识的应用性。选修课有“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目的是关注学生基于自己兴趣的个性化发展与自主选择的要求。
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了有效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构建了活动型课程,这可能是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
所谓活动型课程的基本内涵是:学科内容采取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课堂模拟活动、探索活动和思维活动等方式呈现,即所谓“课程内容的活动化”;换言之,学科内容的展开方式往往采取一系列活动的结构化设计,即“活动内容的课程化”。
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设计,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通过议题研讨、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撰写小论文等,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真谛;二是强调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强调通过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三是倡导综合性教学形式,注重复杂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多维度观察、多途径探究,进行综合分析,更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固化、形式僵化、路径单一等问题;四是广泛开展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将学科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行动自觉。
为了实现活动型课程的构建,我们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议题式”设计,强调围绕议题展开课程内容,其中应包括学生思考问题的情景、运用的资料、探究的策略和方法,并提供学生探索和表达的机会。这种议题式教学策略设计贯穿课程实施的始终,从而让活动成为体现课程内容的基本方式。这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经历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在价值冲突中鉴别,在错综复杂中辨析,在思考动脑的过程中提高自主自觉的思维能力。
活动型课程的构建,可以说是思想政治课改革大势的必然选择。一是响应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主线的新课程理念要求,让思想政治素养真正落实在学生的行为表现之中;二是呼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的态势,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随时可以引人课堂;三是顺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双重变动,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适应变化发展成为时代特质;四是推进教学理念的改革,提高实际教学效果。这种课程构建方式,可以有效地摆脱以往所谓政治课是“灌输加死记硬背”的诟病。随着这种课程形态的创新,如果还有人以这种话语攻击思想政治课程,那么只能证明他们不是囿于无知,就是出于偏见。
总而言之,这一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在坚守思想政治课程长期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有了许多崭新的探索。如果说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是所有学科的共性,那么为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而构建的活动型课程则是思想政治学科最具自身特色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