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烨琼
摘 要:本文就如何提升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展开论述,认为初中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初中学校应积极树立道德榜样;应对班主任德育工作予以足够重视;应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局应对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有效督查指导;各初中学校应就德育工作的开展举行定期研讨。
关键词:初中德育;道德榜样;校园文化;督查指导
德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初中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很多学校上至学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均付出了很多努力。笔者在多年德育工作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很多有利于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方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如何提升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初中学校应积极树立道德榜样
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从多个方面入手,而在本校范围内积极树立道德榜样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做法。例如,初中学校可在教师队伍中选取一名或若干名师德榜样,让其他教师或学生积极学习其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些师德榜样不应由学校领导选取,而应由全校师生匿名投票选取。这样的方法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发挥师德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与此同时,初中学校可采取同样方式在初中生群体中选取一些道德榜样,让这些学生道德榜样充分发挥其道德引领作用,引领更多初中生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学校每年均应重新对道德榜样进行选取,发挥道德榜样的真正作用。学校还应对道德榜样的先进道德事迹通过校园广播、学校公示栏等进行积极宣传和报道。
二、学校应对班主任德育工作予以足够重视
一直以来,很多初中班主任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即可,并不需要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班主任之所以会形成此种观点,主要因为学校领导对其德育工作并未做出明确要求。第一,初中学校应对班主任德育工作予以足够重视,要求本校班主任应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第二,班主任应制订学生德育工作计划,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第三,为提升自身的德育工作能力,班主任之间也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德育工作经验交流,通过交流获取更多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并将其积极运用于自身的德育工作实践当中。
三、学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愈来愈多的初中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在笔者看来,初中学校仅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仍远远不够,还应借助建设校园文化的良好机会积极渗透德育,如每年定期举办德育演讲、辩论活动等,引导全校学生积极报名参加,通过德育演讲或辩论活动的举行让更多学生从中受到更好的德育教育。除此之外,初中学校还应积极倡导本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三字经》及《弟子规》等中华经典德育著作,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就《三字经》或《弟子规》中的具体德育问题进行讨论,这种做法同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的做法是可行且有效的,各初中学校应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和创新。
四、教育局应对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有效督查指导
虽然很多初中学校极为注重本校的德育工作,但仍有部分初中学校对德育工作却并不重视。为增强初中学校对本校德育工作的重视,教育局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实施有效的督查和指导。例如,2018年1月,余干县教育局的德育工作评估小组对全县七所县级德育示范学校进行督查评比。在督查和评比过程中,指出督查对象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余干县教育局的此类做法可以被其他各地方教育局借鉴,采取有力的督查指导措施,督促各初中学校积极做好本校德育工作。
五、学校应就德育工作的开展定期进行研讨
多年以来,许多初中学校在具体的德育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有益的德育工作经验,也遇到过许多不同的德育工作难题。为更好地促进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经验交流,初中学校应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定期开展德育工作研讨。在研讨会期间,各初中学校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教师均应积极参加。与会期间,各学校应将德育工作经验积极贡献出来,供大家借鉴。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在大会上积极提出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而动用集体智慧有效解决相关难题。此类德育工作研讨大会应定期举行,各初中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均能从中获益,将更多有益经验有效地运用到德育工作实践当中。
总而言之,为促进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各初中学校应积极树立道德榜样,应对班主任德育工作予以足够重视, 还应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除此之外,教育局应对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有效督查指导,各初中学校应就德育工作的开展举行定期研讨。与此同时,作为初中学校的重要德育力量,思品教师也应积极采用多元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思品教学质量,让更多初中生在思品课堂中受到更好的道德教育。只要能切实做好上述几方面,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效性将得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韦玲.新形势下提高初中德育教育质量的方法探讨[J].新校园(中旬),2016(7).
[2]陈希军,王福丽.初中德育教育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