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恒茂 李仙兰 李晓芳 任雪丹 孙武斌
摘 要:本文在“因材施教”指导方针下提出了具有一定学术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平台、紧缺型平台和普遍性必备技能型平台建设的方向,对各平台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导向;高技能型;紧缺型;必备技能型
目前,关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建设的多层次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如黄功学等人提出的基于“三条主线”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从宏观层面给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张建国研究了构建“五对接、四平台、三层次、生产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陈安生等人以校办企业和合作企业的生产项目为平台,实现企业生产与教学的融合。现阶段,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的指导方针是一种通才教育模式,无法体现学生在企业中的人才属性。随着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层次办学的出现,基于总体生源差的特点,因材施教的专才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明确就业方向,建立适用的人才导向平台。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具有一定学术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能力的核心是开展满足工程实际所需要的科学应用研究。以建筑工程领域为例,可以通过院系与企业的合作,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如自密实混凝土的成型与施工方法、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冻土施工等问题。由于所用材料为当地材料,把当地企业的横向课题引入高职教育中,以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及专科层次少部分拔尖人才为基础,培养具有一定学术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其后续进入企业成为真正的业务骨干提供平台。而且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博士学历)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可以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科研支持,真正发挥高学历人才的作用。另外,高学历人才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方面的科研指导与实践,能够提升学校的办学高度,同时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这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求。因此,开展具有一定学术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平台建设是必要的。
二、紧缺型人才平台建设
现阶段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来说更为明显。但是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是问题所在。从企业需求来看,企业不需要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低学术低技能人才,急需的是高技能人才,即紧缺型人才。而高职教育无法为其提供这样的人才。以建筑工程领域为例,施工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编制深基坑支护施工计算书、高模架支设计算书及施工方案的专门人才。这些需要企业在社会行业内高价聘请专业人员完成。但是,这些技能实际上并不需要具备高深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才能,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通过一段时间的专项训练完全能够完成。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平台引导学生,故无法培养这种专业紧缺型人才。
三、普遍性必备技能型平台建设
就目前高职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由于部分生源较差,造成许多内容无法被理解甚至学生放弃学习的现状,导致毕业生仅有一张文凭而没有实际的岗位技能。因此,学生必须掌握一些专业必备技能。以建筑工程领域为例,专门设置钢筋平法识图与下料的专项训练平台,能够保证学生真正完全学会,而且在真正掌握的基础上,在后续具体建筑行业环境下做到融会贯通。这样能保证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真正学会必备技能,达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四、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导向平台建设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差异因材施教,同时结合专业就业岗位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内在因素与专业就业的外在因素,真正体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人才属性。
(通信作者:李仙兰)
参考文献:
[1]黄功学, 包永刚, 张竟超,等.基于“三条主线”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2):97-99.
[2]张建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保障机制——以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1):56-59.
[3]陳安生,魏秀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191-193.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牛恒茂(1980— ),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专业建设相关研究和水泥基材料性能测试;李仙兰(1965— ),女,硕士,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