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生态教育思想的转向及启示

2018-07-12 09:59赵毅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后现代主义

摘 要:现代社会和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危机。为了消除这些危机,本文阐述了后现代教育的“四个转向”,分别是有机整合、和谐共存、尊重异质和主观能动。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立后现代教育观念,实施后现代教育内容,构建后现代教育环境,希望对改进现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生态教育;有机教育

一、现代教育的危机

1.教育外部的环境危机。人类社会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成果有目共睹。然而很多情况下,经济发展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显现出来,由于人类的物欲无法满足,大量自然资源得不到补偿,生态环境质量变差,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危机。正如《寂静的春天》里讲述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产和生活,用各种手段破坏自然,人类正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中。如果不停止这些危害行为,人类最终会迎来一个寂静的春天。这些生态危机都是人类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所以必须先改变人类的观念,然后才能改善生态环境。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承担着改造社会的责任。只有经过生态教育改革,教育系统才能培养出具有生态素养的人,才能解决生态问题。

2.教育内部的生态危机。教育系统和生态系统一样,也是由多种要素有序组合构成的和谐系统。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外部环境危机会间接影响教育内部的生态危机。我们发现,社会的生态危机导致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偏离教育培养人的本质,教育内部出现生态危机。我国教育延续了工业化大生产的模式,用统一的标准批量培养学生。这一模式引发了很多教育问题,如教育资源短缺、资源分配不均;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身心分离、片面发展。这些问题统一表现为教育生态失衡。

人的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知识的学习是需要相互联系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问题是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的。人的培养是多元化的,教育需要注重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能按照同一种尺度培养人。而现代教育正在走一条错误的路线,学校教育单纯地迎合社会现状。在教育观念上,以分数为重,一切围绕考试进行教学,学生被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创造性得不到发展;在知识结构方面,按照知识的等级划分对学科进行排序,科学知识位列人文知识之前,将原本整体性的知识体系进行碎片化处理;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意识,学生只是机械地收集、复制、记忆信息,缺少主观创造性;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学生的身体和头脑培养相互分离,知识与生活和实践相分离,缺少综合实践活动,知识无法有效应用于自身的发展。这些问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教育学家、哲学家的研究下,后现代教育理论应运而生。比较有代表性的后现代教育研究者是怀特海,他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论述了过程教育哲学思想。他认为现实是一个过程,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做准备;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以现实生活为起点开展教育;学生要享受教育过程,品味教育价值。他的过程教育哲学为解决现代教育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

二、后现代生态教育思想的“四个转向”

为了解决现代教育机械化、刻板化、单一化等突出问题,后现代教育提倡教育生态化、自然化,要求教育思想转向有机整合、尊重异质、和谐共存和主观能动。

1.转向有机整合的教育。后现代用有机、整合的思维看待问题,它的方法论基础是有机整体论。有机思维指的是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教育也是有生命的活动,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知识是有生命的经验。教育过程要遵循学生的生命特征和规律,尊重学生的内在生命力,重视学生的自然生长愿望,尊重学生的自然个体差异。要尊重学生真实的生命体验,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整合思维强调世界的本质是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教育活动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整体,要求教育从横向上整合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从纵向上贯通教育的各个阶段。

后现代教育是一种有机整体的思维方式,要求用联系、动态的世界观看待教育,反对用机械、统一的方法对待教育。由于世界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教育需要符合这种动态过程,用动态的观点看待世界,关心历史、现在和未来。有机整体的教育要求学生用和谐统一的思维看待世界,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利用学生的情感调动身体和头脑、将课堂知识与个体经验融会贯通,将人文科学与现实生活融入课程,实现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

2.转向和谐共存的教育。后现代教育认为世界是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有主体性和存在的价值,同时又相互依存,每个事物都是完整的存在,又作为构成要素处于关系之中。因此个人为社会和环境的利益工作就是为自己努力,维护和谐的关系是生存的前提。

教育要以和谐创造性为价值取向,教育人尊重一切事物的价值。人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要维护自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人与世界需要沟通、融合、创造,任何人都不可能免受其他事物的影响。人需要在创造性的和谐教育的引导下,改变观念和生活方式,从统治物质世界转向构建精神世界,用和谐共存取代竞争,学会尊重自然和他人。

3.转向尊重异质的教育。现代教育延续工业化的教育模式,用相同的标准培养学生,用统一的考试衡量不同人的能力和水平,用相同的规范和准则衡量人的需要。学生在统一的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过程刻板化,学生的发展变得机械,忽视人的差异性。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没有用平等的观念看待不同的个体,不承认差异的存在。而世界本身就是不同个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各种事物都有存在的价值。后现代教育用尊重的观念看待世界,平等地对待一切事物,用多元的标准评价学生,用复杂性思维指导学生,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这种教育思想能够保护学生的多样化,符合教育公平的理念。

4.转向主观能动的教育。世界的本质是创造性。这使事物能够超越自我和现在的状态,朝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发展。后现代教育思想秉持有机流动的观念,把学生看作具有鲜活生命的有机体。他们具有生命的自然属性,表现为主观能动性,包括生命的自然天性、内在冲动、渴望和情感。后現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的思考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学生的情感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后现代生态教育思想对未来教育的启示

1.树立后现代教育理念。人的实践活动受思想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受到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要发展后现代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树立后现代教育理念。后现代教育观念包括正确认识自然观、学生观和教育观。

在自然观上,后现代教育把世界看作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存在联系,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世界的有机部分,人类的生存有赖于自然和社会。要想更好地生存,人类应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平等地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

在学生观上,正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后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有意识的存在,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应该以平等的方式相互沟通、协商,通过互动、对话促进发展。

在教育观上,在教育系统中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目的性、价值和自决能力,并且通过相互作用维持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个体构成整体,整体又是由一个个完整的部分组成的,因此个体的发展促进整体的发展。现代社会的问题是世界观、价值观扭曲造成的,所以教育应培养人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进而促进社会的转变,体现教育的价值。

2.实施后现代教育内容。后现代教育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考虑到学生是有生命的人,有自己的意识、情感和个性需求,有应用知识的能力。教育应当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追寻知识、运用知识。人类的知识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学生应该学习传统文化,还要从具体生活中学习知识。此外还要将知识与人的发展阶段紧密联系起来,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明确教育的目的在于未来的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后现代教育要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学习技能和价值观,给不同的知识以同等的地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兴趣,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后现代教育还要从运用具体的教育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后现代意识。这就要求同等关注理科和人文学科,发挥艺术、数学等学科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自然、关爱他人和社会的意识。

3.构建后现代教育环境。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环境。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除了绿化环境和教学环境外,还包括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和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学校环境和资源,激发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软件环境指学校要建设文化氛围,影响学生形成后现代观念和行为。管理环境是学校最大的软环境,教育管理形式对学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后现代教育主张创造性的教育管理,遵循人的创造性本质,注重教育资源的开发,实现教育的长远发展;还要考虑不同组织的差异性,实行灵活化和差异性管理,把情感和价值因素纳入管理,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学生最直接的软环境在课堂,要创造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释放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赵毅(1990—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试析生态教育文化平台下情境德育的有效途径
生态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中的运用
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
试论科技价值观
构建职业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育之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