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实践

2018-07-12 06:44:20陶杰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威海市全市苹果

陶杰

(作者单位:威海市政府调研室)

近年来,威海市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基础,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重点,积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在全国率先实施土壤生态体系建设,现代苹果栽培技术和规模领跑全国,去年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以源头治理和标准化绿色生产为重点,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体系

坚持以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目标,探索建立“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全域一体,推进党政同责、社会共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列为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一体化谋划、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考核。一是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监管体系。按照“设施设备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的要求,重点提升镇村监管能力。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村聘用1~2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充实监管力量,实现镇级装备“十个一”,村级装备“五个一”。各级质量安全信息反馈、发布不超过24小时。二是建立“四级两线”网格化监管模式。将全市划分为7个区市大网格、64个镇街中网格、2496个村居小网格,108名一线执法人员、613名技术推广人员、2685名协管员全部纳入监管网格。网格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生产服务的基本单元,做到信息采集在网格、宣传培训在网格、监督巡查在网格、安全预警在网格。三是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机制。农安、食安、公安“三安联动”,接报接警协作联动,监管检测信息共享,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政府、企业、市场、行业协会等方面专家定期会诊,研判形势,会商对策。2000多名科普志愿者活跃城乡,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倡导科学生产、健康消费的理念。

(二)源头治理,推进绿色发展、标准化生产。一是打造立体的农业生态体系。推行智能配方施肥、绿肥种植、果园生草等新技术,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实施农药化肥“双减”行动,推广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技术,实现节水、节肥、节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基地3.5万亩,带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面积336万亩,占全市农产品生产面积的86%;去年组织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达到210万亩次,占全市农产品生产面积的5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357万亩,占全市农产品生产面积的91%。二是实行最严格的投入品管控。在全国率先开展农兽药经营告知,实行“一个关口流入、一个管道流出”的闭环管理;率先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制购买,实现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追踪;率先对国家禁限用的农药全面禁存、禁售,降低安全风险隐患;率先建立农资“一卡通”系统,实现农资全程可追溯。三是推进种养环节标准化。围绕打造群众“看得见”的示范主体、推广群众“学得会”的技术模式、落实群众“拿得到”的经济实惠,大力推行规范化生产,打造标准化基地。全市“三品”农产品生产面积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比率分别达到70%、82%和70%。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148万亩,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1个,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基地100多处,省级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占比达到60%。

(三)智慧监管,推进信息共享、全程追溯。一是监管手段智能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构建四大平台、十大模块和七大数据库,创新“互联网+农安”数字化监管模式。对外面向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追溯查询和信息服务;对内面向监管者,实现市、区(市)、镇信息互联互通。同时,在“智慧威海”框架下与市肉菜追溯系统、食药监管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共用。二是数据应用多元化。将检测数据实时纳入监管信息数据库,对检测项目、检出项目、超标项目系统分析,及时发现风险点,提供预警信息。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监管结果信息运用,为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信用档案,设立“红黑榜”,纳入“信用威海”体系,实现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三是产品追溯全程化。为农产品建设信息身份证,生产过程档案、生产日志数据及时上传,消费者可以通过二维码、短信、网络查询等方式,了解到农产品的生长、施肥、采摘等各个环节信息。全市所有标准化生产基地都实现产地准出和原产地追溯,让群众真正明白消费、放心消费。

二、以结构调整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推动农业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深度挖掘特色产业的发展潜力,重点实施苹果、大姜、茶叶等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行动计划,实现传统产业的品牌引领、品种优化、品质提升,产业链得到全面延伸。

(一)现代果业率先突破,苹果产业领跑全国。威海从清朝就开始种植西洋苹果,为传统富农产业。但近年来,受到果园进入衰老期、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果品品质下降、销路不畅等多重因素挤压,广大果农收益不断降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面对困境,威海市把苹果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综合施策,压实责任,持续实施现代果业振兴计划,大力推进矮砧集约栽培的现代苹果栽培制度变革,走出了一条以优质高效、轻减省力和对环境友好为主要特征,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并重的现代果业发展模式。去年全市现代苹果栽培面积已经达到26万亩,发展规模居全国地级市第一,现代果园建设水平走在了全国最前列。全市农业人口的人均鲜苹果收入5315多元,苹果产业重新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是加强政策与规划引导,构建现代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体系。先后出台《威海市关于加快推动现代果业发展的意见》《威海市现代苹果产业发展资金奖励办法》等多个政策性文件,市级每年设立苹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下辖各区市也出台了相应的鼓励发展政策,带动社会资本投资20多亿元,集中力量推进矮砧集约栽培模式,推动现代果业在全市范围内加快发展。二是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构建现代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聘请中国果树所、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11名顶尖人才担任技术专家,在全国率先成立首个现代果业“专家大院”,集全国顶尖果树人才为我所用,及时解决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难题。每年邀请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专家来威海指导苹果生产,集国外技术“洋为中用”。同时组织全市果树技术人员到日本长野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苹果栽培和苗木繁育技术。集中全市科技力量服务于生产一线,制定国内目前最先进的《苹果矮砧轻减集约化栽培技术意见》,免费发送到全市果树栽培者手中;定期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巡回观摩会或研讨,实地操作并开展技术交流,解决发展初期各地对现代苹果栽培技术不掌握的问题。三是开展示范园建设,构建现代果业发展的典型引领体系。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分步推进,科技支撑、群众参与”的思路,高标准、高起点启动省级、市级苹果示范园建设,在土地规模流转、新品种和新技术应用、新型节水农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标准园建设,全市果园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现代果园与传统果园相比,提前3~4年进入初果期,且年可减少化肥施用量65%以上,减少用水、用工50%以上,农药用量30%以上,每亩果园年节约生产成本1000多元,纯收益是传统果园的1.5~2倍,生态、经济效益显著。截至目前,全市大于100亩或成方连片的苹果矮砧集约栽培示范园160余处,总面积超过6.5万亩。

(二)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前延后伸”、一体化发展。以《威海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奖励办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设施等为抓手,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合作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实现农产品就近加工增值。2017年,全市落实补助、奖励资金155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5000多万元。二是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向新业态、多元化发展。编制《威海市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三区四带”的整体发展空间布局,遴选10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30多个示范点,由旅游和农业部门联合向社会宣传推介。大力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潮”农民,把传统农业发展成为农业大观园、生态会客厅、聚会大本营、美食嘉年华等新形态的休闲观光农业。全市的休闲观光农业开始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经营规模上,由一家一户一园的分散状态,开始向集群发展转变。目前,全市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626个,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发展到82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年接待游客340多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到19.7亿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农民上网”培育工程,累计培训农业电子商务从业人员3000多人。举办威海市优质农产品网络平台对接会议,邀请阿里巴巴、京东、麦德龙等44家国内知名电商和采购商,与全市172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18个扶贫工作重点村现场对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专家为400多名参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推动全市486家农业生产企业、合作社使用网上商城,进驻淘宝、京东、一号店等,农产品网上年交易额达到4亿多元。

(三)推进品牌建设和产销对接,实现“好货不愁销”。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品牌强农、强市战略,不断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新优势。一是培育知名品牌。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建立健全农业品牌培育保护机制,大力实施品牌培育提升工程,新发展“三品一标”企业25家,认证产品53个,全市“三品一标”有效用标单位达到180家,用标产品319个。威海长寿康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品牌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二是搭建展示平台。通过举办擂台赛、媒体广告等多种途径进行品牌打造,每年举办威海市十大名优农产品评选、苹果擂台赛、国际春季茶博会等活动,规定凡是没有注册商标和没有通过三品认证的,一律不得参赛,同时对获奖者给予重奖,形成正面轰动效应,树立起威海农产品生态自然、优质高端、安全无害的新形象。三是积极推进产销对接。推广多元化对接模式,鼓励支持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批对接和集团采购等多种模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西班牙国际食品及饮料展览会、中国(昆明)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国内外大型展销、宣传活动,对威海名优特色农产品进行专场宣传推荐,去年累计推动100多家企业、合作社与国内外客户深入展开合作交流,签订合同、协议金额累计3.5亿元。

三、以精准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为重点,在全国率先实施土壤生态体系建设

(一)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一是建立基础数据库。抽样调查土壤和植株样本3.5万多个,检测常规五项和中微量元素项目近40万项次,结合农户施肥信息调查和田间试验,建立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数据库。二是配方应用精准化、便捷化。开发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威海市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使用者在系统终端输入地块位置和种植作物品种,即可获得相应施肥建议。去年又研发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手机客户端(APP),农户在地头就可以利用智能手机APP访问系统,获得施肥建议。三是配肥服务智能化。在全市建立7家规范化测土配方智能配肥服务中心,实现农户查询土壤养分、获取施肥建议、自动化配肥全程智能服务。

(二)高点起步,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园区的“标配”。一是政府引导,项目带动。各级财政投入资金750多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推动“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技术集成项目”、“高效特色现代果菜项目”等有效实施,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快速发展。二是技术支撑,保障有力。经过多年对比、试验、对接,引进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先进设备和技术,建设高标准、具有自动反冲洗功能水肥一体化示范园7处,基地面积4400亩。三是市场认可,效益显著。水肥一体化技术已经得到社会各方高度认可,全市新建果园、蔬菜基地、农业休闲观光园等,基本全部应用。

(三)多措并举,重建土壤生态体系。聘请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首席专家为顾问,建立全省首个土壤肥料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应用功能性有机肥、土壤调理剂以及秸秆肥料化利用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引导广大农民改良耕地面积50多万亩;推广果园生草、绿肥种植、园艺作物栽培等休耕新技术、新模式10万多亩;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5个,示范面积达到3万亩。

猜你喜欢
威海市全市苹果
是“生”不是“牛”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投资北京(2016年11期)2017-02-16 21:52:53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投资北京(2016年11期)2017-02-16 18:18:30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投资北京(2016年11期)2017-02-16 17:53:56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投资北京(2017年1期)2017-02-13 20:44:17
收获苹果
有毒的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我变丑了
小学时代(2016年32期)2016-02-24 0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