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鑫磊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高校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是培训人才的基地,而且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等多方面,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的强弱越来越倾向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新思路。高校管理是高等院校实现教育工作的手段,高校是由多层次构成的综合体,其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学校体系中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科研管理等也是通过人的管理活动来实现的。而学校这个实体主要产品也是人,培养人才的基地,即培养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等。要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效率,激发活力和积极性,就要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在运行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分析、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管理,促进现代管理的科学化。
根据需要动机明确设置目标。需要是人长期生活和发展条件必要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心理学上讲,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都会指向一定的目标,动机对人的行为有引发、推动和导向的作用。因此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就要认真分析教职工的需求,适时地树立有价值的目标源发动机,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不合理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高校管理就要掌握教职工的层次性及其发展规律,依据不同层次需求,采取相应措施,使需求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以实现高校管理的目标。
第一,高校教职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物质没有过高的要求,但也要满足其生活需要。要使目标与教职工需要和动机充分结合,需调动积极性的最基本诱因,是鼓舞人心的奋斗方向。
第二,作为高校教职工,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教师要发展学生,就要不断发展自己,使自己不断学习、研究、丰富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管理、教学和科研水平,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目标。高校管理要考虑教职工这一需要和目标,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目标,并为其创造机会和条件提升能力,增强义务感。
第三,作为高校教师,对自己的权利、业绩、形象、社会地位等有一定的重视,需要对教职工的业绩要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对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充分信任,使教职工感受到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
第四,高校教师是授业解惑的工程师,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力求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这种需求激发积极性往往比较强烈,这就要合理设立总目标,采取多种途径为教师、行政人员设置恰当的目标,根据工作性质制定可行的计划,让教职工通过努力有能力达到目标,个体主观上高期望值,就有信心、决心激发强大的力量,充分发挥潜能。
美国企业家洛克菲勒曾说过:我愿意付给具有对待人的能力的人比具有其它能力的人以更多的薪金。可见国外资本家对人的管理是很重视的。
1.根据心理学公平理论,一个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也会受到报酬相对值的影响。一个人的积极性会受社会比较过程的影响,人们不仅关心自己得到了什么,更关心别人得到了什么。高校中人员流失有一定程度是由于教师工资相对较低,心里感到不公平所致,因此在高校管理中要消除不公平感,减少人际矛盾,改善不公平现象。
2.根据人的需求层次,人们满足基本需要,就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求,层次越高,行为动机就越强烈。在高校管理应用中,要以人为本,关心教职工的心理环境,潜移默化的开展尊师重教,尊重知识、人才的氛围。从激发理论出发,高校管理现在采取了一些举措,如提高教职工地位,充分信任,成果考评、奖励等。
3.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曾提出,一个总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计划周密、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在高校中,学校的总体发展部署与每位教职工相关,每位教职工的目标、理想需要依托学校的平台来实现,学校的总目标指引教职工的工作目标。根据目标管理,让每位教职工了解学校的总目标,同时掌握部门及个人的分目标,实现目标一致性。让每位教职工感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员,在组织和制度上有参与管理的机会,为实现总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管理,实现个人目标。在高校管理中要加强领导和管理,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指导,对目标任务明确要求,充分信任教职工,具体实施任务的计划、方法考虑实行权力下放,激发每个职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各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