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帆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瓯绣,亦名“温绣”,又称画帘,产于瓯江地区,是温州的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绣有断针、滚针、乱针等20多种针法,绣品构图精巧、造型准确、画绣结合、针法严谨、生动灵活,是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也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800多年以前,温州城区府前街、五马街、打锣桥等处都设有刺绣社,瓯绣作品不仅仅被人们运用到服饰,还被当作艺术品来收藏并赠送亲友。从1916起,瓯绣不断承接国家级礼品任务,专制精品,一跃成为高层次的艺术品,远销海外华侨聚集地、东南亚诸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
温州在夏时称“瓯”。据《逸周书》王应麟补注:“沤亦瓯也,剪发文身。”《史记·赵世家》日:“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古时瓯越人喜欢剪短发、身刺花纹。根据《尚书》尧舜时期章服制度“衣画而裳绣”的记载,古瓯越人在帛绸上刺绣也是顺理成章。在工业文明和现代化发展的强烈冲击下,瓯绣这项传统手工艺正日渐衰落。目前只留下数量不多的瓯绣绣工,她们仍怀着对瓯绣的真挚感情,坚守着瓯绣制作这块阵地,把传统艺术继承下来。据笔者访谈瓯绣女工张雪梅,她说:“绣工绣一幅作品需要一周的时间,而一幅绣品仅得五六百元报酬。”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施成权介绍,学瓯绣就是要绣一辈子,没有什么捷径,更多的是需要后天的努力。现在的绣工大部分都是靠着对传统工艺的喜爱和作为家庭手艺的继承才坚持下来。一些老绣工说:“曾经也收过一些徒弟,很喜欢瓯绣,可苦于刺绣花费时间长,绣品利润过低而放弃。”老绣工们怀着踌躇两难的心态坚守在瓯绣边缘线上,曾经辉煌一时的瓯绣正逐渐走向没落。
由杭间等人以《装饰》杂志的名义,在《保护传统工艺发展手工文化》的倡议书中就提到:“中国手工文化及产业的理想状态是:一部分继续以传统方式为人民提供生活用品,作为大工业的补充和补偿;一部分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下来,成为认识历史的凭借;一部分蜕变为审美对象,成为精深产品;一部分则接受现代工艺的改造成为保持传统文化的温馨产品。同时,还要建立适应现代生活的新手工文化。”据温州工艺美术中心的施成权大师介绍,他们现在的瓯绣创作题材已结合油画和摄影作品,同时将绣品种类外延到包、靠枕、书签、手镯等。但是由于绣品工艺制作时间长,有订单的时候没有足够多人完成订单,销量一直低迷不前。艺术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宗教、人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艺术在于人参与其中,通过观察、体验、概括、提炼,并运用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改变的是艺术创作者的理念及技法、形式、内容、内涵上的创新,才能产生艺术价值和新的经济价值,从而建立适应现代生活的新手工文化。
20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出现了与古典艺术和近现代艺术完全不同的艺术面貌的当代艺术,它的突出特征是在艺术形式上不再以写实风格为主,而是体现艺术家个性的观念和形式语言,具有时代先锋性、探索性和独立性。著名批评家王林这样说道:“艺术的大众化不是变得跟大众一样,艺术的生活化也不是变成生活本身,艺术存在的理由就是要对生活进行反映,对生活进行反思,艺术要反映生活、反省生活,就必须揭示生活背后操控生活的东西。”清代丁佩在《绣谱》中提出:“好尚无一定之规,雅俗有不易之绣,绣近于文,可以文品高之衡之,绣通于画,可以画理之浅深评之。”绣品的评价方式自古以来视如画品。当代艺术家们置身于今天的文化及社会生活环境,去创作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瓯绣艺术的创作也需要转化视角,立足于当代艺术,运用当代艺术语言探索温州现实文化、社会生活等表现性题材,引发群众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1.审美观的转向瓯绣作品滞后于时代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审美评价标准还停留“像”与“不像”。照相机出现以后,当代艺术就走向了审美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艺术与美之间关系的复杂化,比如美与丑之间的转换,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转换,都需要用新的视角去理解艺术与美的关系。瓯绣“描摹”重现原作的艺术表现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艺术文化语境下的审美发展。俗话说,作者的内涵有多少,作品的内涵就有多少,提高艺术创作者的审美取向,是艺术作品转向的关键。
2.跨界整合当代艺术强调挪用、拼贴、混杂、仿制、模拟、戏仿、当代性概念。通过将图像放置不同语境,通过语境改变意义,从而构建新的意义。在当代艺术文化语境下,瓯绣可以尝试与多种艺术方式跨界整合,如书法艺术、新媒体艺术、石刻拓片画像、装置艺术、城市雕塑等,开创瓯绣作品新的形式感,同时拓宽绣品题材。
瓯绣传统题材游与乐的精神透露出温州女子特有的聪明才智。发展至今有二十几种针法,这些针法日臻成熟,使得在表现对象质感方面如鱼得水。近几年瓯绣的题材愈靠近西方经典绘画。用刺绣中的乱针表现油画肌理效果,收效甚佳。
有的瓯绣作品表现油画质感,绣品中的人物衣服纹路采用了细密均匀的平针绣、套针、接针、施针、滚针等多种针法,在绣制背景中则用了长短不一致、方向交错的乱针绣。整体层次丰富、主体突出、虚实集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油画质感,又表现出瓯绣特有的技法魅力。有的瓯绣作品与当代艺术家及摄影作品合作。由于市场萎靡,绣品利润空间不大,与当代艺术家合作机会少,题材雷同、“千人一面”式的瓯绣比比皆是,题材创新成为当代瓯绣最重要的嬗变内容之一。
1.从“画稿”到“定制”根据笔者调研,瓯绣现在的创作题材是原作品的拷贝稿或者画稿,创作过程主要是原作重现,致使瓯绣作品失去传统技艺所应该具有的艺术内涵和价值,而这些题材不被当下年轻所喜爱,销量低下。而“定制”素材,是由艺术家与瓯绣工作者一同参与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由艺术家亲自为绣品量身定做题材。由“制作者”向“创作者”的转型,可以真正体现瓯绣艺术的主动性、主导性。通过互动、协助,打通瓯绣发展的题材瓶颈。
2.从“模仿”到“主题性”创作主题性创作是当代艺术中频繁使用的词语,主题性创作紧扣时代脉搏,以时代现实为创作核心,以时代精神为创作主题,进行有主题特色和艺术品格的艺术创作。瓯绣的创作以单品为主,缺乏连贯的系列主题,以“温州地域性文化”为主题,开发系列相关题材和作品形式,弥补瓯绣的题材短板。
当代艺术以广阔的公共空间为基点,面向公众展示与交流,达成人类个体对关切自身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及休戚与共生存环境的思考与共识。《倡议书》提到的传统手工艺在塑造民族魂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独特价值及建立民族文化的形态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技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接触自然、身心合一的快乐。在温州自古就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民间谚语,一枚绣针,一条丝线,承载着温州女性共有的童年记忆,是温州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代技艺和文化。作为温州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活态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瓯绣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近几年“茶文化体验馆”“苹果手机体验馆”“艺术体验馆”的诞生,瓯绣的“活态传承”也需要融入当代艺术的传播方式,由静态模式转变成“体验馆”的动态发展模式。通过建立瓯绣体验馆,以文化体验及亲身经历的方式,还原那一段温州姑娘穿针引线的共同记忆,释放人们接触自然、身心合一的快乐。体验馆里设置“绣品博物馆”,将绣品按照历史曲线逐一进行展览,“绣娘馆”复原绣娘们刺绣的生活场景,“瓯绣创意文化馆”展示文化创意产品,将“瓯绣 ”与创意设计结合,集产品开发与产品销售一体,通过3D打印技术、立体环绕等现代科技手段将“瓯绣”展现出来。
瓯绣凝聚着瓯越人的智慧,在当代文化的进程中,由于受制于技法的发展水平,其应用范围相当狭窄。通过融入当代艺术、改变传播途径等方式,使瓯绣在日用服饰、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同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拓宽销售渠道。让瓯绣在温州这片故土上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