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克申《怪人》分析

2018-07-12 12:12:08邵思佳姚璟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128
名作欣赏 2018年30期
关键词:怪人嫂子冲突

⊙邵思佳 姚璟[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安 710128]

20世纪50年代,苏联文学界随着历史转折、社会剧变、新旧交织,特写和短篇小说达到高潮。人性论、人道主义、写真实等成为文学界一大热点。“艺术的审美本质”这样命题的提出,在“解冻”后的苏联第一次阐释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即艺术的特殊内容是“活生生的人的性格”。这些理论影响了当时一批作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的农村生活处在新旧交替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的农村小说反映了农民的心理、道德方面的变化。人物心理的描写、精神世界的揭示成了当时许多作家艺术探索的目标,作家们挖掘人民精神道德财富的根,揭示人民性格的本源,成为苏联乡村小说的一种创作风格。乡村小说家以瓦西里·别洛夫、瓦连京·拉斯普京、瓦西里·舒克申、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为代表,他们打破“无冲突论”,在作品中描写真实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物细腻的内心感受,他们创作的主题主要是人与自然、人与传统、人与土地、农村与城市等的关系。他们被称为“道德作家”,舒克申是其代表作家之一。

《怪人》开篇就是“妻子叫他‘怪人’。有时还叫得挺温柔”,接着直接就写“‘怪人’有个特点”。开头两段体现了舒克申小说的写作手法简洁、开门见山的特点。小说一开始没有过多地介绍主人公,甚至连姓名都没有。舒克申认为:“人的事情应当是短篇小说注意的中心……应当鼓足勇气删去一切把读者引开事情本质的东西。”在描写最普通的乡村人和城里人的时候,舒克申几乎不描写他们的肖像,不去详细介绍他们的过去,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或者神态来表现主人公在一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人物生活的周围环境描写得十分简略,人物活动的动机也不特别加以说明,直接叙述能生动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事件。

在食品店,当“怪人”给侄子、侄女买东西时,发现地上躺着一张50卢布的钞票,作者写道:“‘怪人’竟高兴得浑身颤抖起来,眼睛也发亮了。他唯恐别人赶在他面前发现这张钞票……”看到“浑身颤抖”“眼睛发亮”这些描写,读者会以为“怪人”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想把意外发现的钱财独吞了,还生怕别人和他抢了似的。接下来的情节却令读者忍俊不禁,扑哧一笑:“于是赶紧动起了脑筋,想该怎么把这张钞票的事告诉这些排队的人,怎么把话说得让人开心又俏皮。”前后的反转很快,画面感非常强烈。后来他发现,钱是自己的,“突然,他感到浑身一阵燥热”。接下来是一段细致的心理描写,作者把“怪人”这段思想过程描写得很仔细。恩格斯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怪人”的“怪”不仅“怪”在他最终做了什么,更“怪”在他在此期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最后,他没有去拿那张钞票,甚至连看都没有看。他回家后被妻子数落了。“怪人”十分沮丧,但是自然景色的美妙减轻了他的懊丧和痛苦。他的心情好起来了。至此,这个插曲结束。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故意让读者误会,舒克申运用契诃夫式的喜剧叙事手段,对契诃夫简洁手法与客观叙事的传统进行了忠实继承,事件描写线索单纯,用最短的时间带给读者最鲜明和强烈的印象,更加鲜明地显示“怪人”戏剧性的人物特点,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怪人”的无限真诚和善良。这个场景的描写体现了舒克申的小说兼具电影作品的特点:情节变化快、矛盾焦点突出、紧凑、精练。舒克申强调在紧张激烈的情景中表现人物的性格。

“怪人”乘坐飞机的那一段描写也非常精彩,他与别人聊天,却遭到了怀疑。“想和邻座说个话,可是那人在读报。他真想知道,那报纸上的什么东西会那么有趣,竟然让他都不想听一个活人说话。”这句话发人深思。表面上人们在一起,身体离得很近,可是心却离得很远。这不仅是当时苏联社会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社会的问题。人们不关注人本身,没有兴趣去了解身边的人。这里体现了作者以人为本的思想:真实鲜活的人和人性才是最具吸引力的东西。

接下来在飞机上,“怪人”善良地提醒邻座系安全带,邻座不听。当邻座从座位上栽下来时,一连串的动作里,周围所有的人都视若无睹,麻木不仁。“怪人”吃了一惊,但“他未发一声。周围所有的人也都没说话——这使‘怪人’颇为吃惊。他也沉默着”。他很吃惊,但依旧沉默着,为什么呢?这是他来城里这么短时间内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变化,他惊讶但依旧沉默了,城市里这种冷漠的氛围已经开始腐蚀他了。在城里经历的一些事情让他此刻犹豫了,为了不显得另类,他也选择了沉默。当今社会的情况依旧如此,人们越来越冷漠,即使个别人想要有所行动,也由于不想显得突兀,而慢慢被环境同化了。“对生活的热爱可以激起创作美的欲望,对生活的不满可以激起征服丑的热情,唯独对生活的冷漠,是人类退化的象征。这冷漠是致命的。”“怪人”在短暂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变得有些冷漠,但还好只是一点点而已。他依旧怀有善意和热情,他帮摔跤的人找到了假牙,并在他嫌弃的时候,积极地表示要帮他清洗。“读报的人颇为惊讶地看了看‘怪人’,不再喊叫了。”这是“怪人”带给城里人的印象。城里人久违的淳朴和善良在“怪人”身上保留着。

“怪人”在机场给妻子发电报:“安全着陆。丁香花枝落在了我的胸上,可爱的格鲁莎,别忘了我。瓦夏特卡。”这里可以看出“怪人”感情的细腻,他怀着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敏锐地感受生活真实细微的美好。在“怪人”身上仍然保有孩子般的童真,而那个女电报员却无法理解“怪人”的行为,她觉得“怪人”非常幼稚。这也正是“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遭遇,他不被人理解,在别人看来,他是可笑的。

小说最后,作者通过描写“怪人”与哥哥、嫂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三类人的性格特征。哥哥代表着一群虽然离开了农村,到城市生活,但仍然心系农村的人,他们热爱自然,对农村生活方式有着深深的眷恋,念念不忘农村生活的美好。他们在感情上无法脱离农村,于是就会产生出一种孤独感。嫂子代表着已经被城市改变了的农民,而“怪人”代表着纯朴的农民。作家是通过一些典型形象来表明社会关系的,他描绘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的形象,从典型的环境和情节中揭示各种人物之间的联系、冲突和斗争。“怪人”去哥哥家,哥哥待他很亲切,嫂子却看不惯他,很不耐烦。在哥哥喝多了哭起来的时候,作家交代了嫂子不喜欢“怪人”的原因,那就是“怪人”不是“负责干部”。这是哥哥和嫂子之间的矛盾,也是这两类人之间的隔阂。“怪人”和哥哥情绪激昂、吵吵嚷嚷地谈了半天,又回忆了曾经在农村的美好生活,以及在大自然里生活的幸福感觉,但是现实把他们拉了回来。“怪人”说:“你就别跟嫂子吵了,不然她会更恨你的,我对她再热乎一点,保准她气消。”这里表现了“怪人”的细腻和善良,他为了哥哥的家庭幸福,自己愿意多付出一点。这时候哥哥突然惊讶道:“她自己本来也是农民。”“怪人”也发出了感叹:“为什么这些女人变得这么凶?”这不仅是“怪人”的疑惑,也是作者的疑惑。舒克申不仅敏锐觉察到了人脱离自己生存土壤之后存在的危险性,还对人的本性以及转入新的社会环境时的精神变化提出了忧虑和思考。嫂子本来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民,但是来到城市之后,她的心灵被城市影响,内心世界因为受到新事物的冲击而变得紊乱。为了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为了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她需要破旧立新。在这个过程中,她接受了城市的物质文明,也连泥带沙地接受了城市中的精神毒害,抛弃了农村的优良传统,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因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怪人”为了让嫂子高兴,在童车上画画,他还想象着嫂子高兴和吃惊的样子。这与后文中嫂子的大怒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这里,作者着重描写人物当下的感受,读者能够强烈感受到紧张感和尖锐性,舒克申通过高潮来揭示社会冲突和道德冲突。舒克申运用了契诃夫式的细腻与深刻的心理描写。“怪人”在板棚里的喃喃自语也发人深思:“她是不会懂的,她根本不懂民间艺术。”嫂子明明也是农民,只是来到城市生活,就完全忘本了。“怪人”心目中的美丽漂亮在已经被城市生活庸俗化的嫂子眼里是不能忍受的。这也是作者眼中城乡之间的差别。“怪人”身上体现着一种天性和文化的对立,他们过着一种顺应天性的生活,他们热爱自然,仙鹤、鲜花、青草等让他们痴迷,这是自然的美好与淳朴;而嫂子感兴趣的是钢琴、花样滑冰,是现代物质文明里流行的事物。逐渐发展的社会文明在不断地破坏着农民的天性,这些“怪人”与周围人的冲突与不协调,鲜明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自然和文明、率真和虚伪、勇敢和胆怯的矛盾冲突。“怪人”不被别人理解,而别人欣赏的东西对他而言也是莫名其妙的。“怪人”是诗意和美好的创造者,他给妻子的电报、他画的仙鹤和鲜花,无不显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这是充满激情的创造者和死板沉寂的社会之间的矛盾。舒克申作品中的主人公与环境对立,“怪人”的性格与其周围人的思想观念有冲突,最终演变成了显而易见的公开冲突,在冲突之中显示了“怪人”的性格、情绪等的复杂性,在人物独特的个性中显示出“怪人”高于旁人的精神之美,从而给予人们以道德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大小小的冲突之中,在面对别人的指责和不满之时,“怪人”并不愤怒,也从不争执,只是充满善意地改变自己,努力弥补别人以为的“不妥”,总想着为别人带来方便和愉快。即使最后嫂子大怒,“怪人”也只是自己默默承受这一切。“怪人”的善解人意、助人为乐、忍让克制有一种托尔斯泰式的道德感化力量。

嫂子的形象和“怪人”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里说道:“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嫂子作为一个农民,去了城市没多久,就学会了故作媚态,阿谀奉承,看不起农民。嫂子这样的人物形象,不能算是丑恶、黑暗,但确实是畸形和粗俗的。“怪人”虽然行为举止有时比较怪异,但是他的心灵是纯洁的,思想是高尚的,是善良的、光明的,甚至是崇高的。歌德说:“我们固然不能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美的,但凡是美的确实都是合理的,至少是应该合理的。”在这篇名为《怪人》的小说中,“怪人”的形象是美的,更是合理的,但作者称他为“怪人”,这正是对社会畸形审美观念的回应。“怪人”只是农民中普普通通的一员,是万千农民的代表,在时代变换中,他保持着俄罗斯农民的初心和本性,而无数本来像他一样淳朴善良的人,却被“城市化”的潮流裹挟着,就像小说中的嫂子一样,渐渐丧失了本性,反过来指责和奚落他。社会畸形的审美价值观把原本美的、合理的认为是奇怪的,引人深思。

舒克申塑造了一批这样的“怪人”形象,一时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这也是俄罗斯文学人物长廊中的独特形象,在俄罗斯文学中具有一席之地。

通过对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舒克申反映了社会风貌,传达了时代思潮,小说凝聚了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概括,体现着作家的社会理想及美学思想。正是由于作者观察细致,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忠实熟悉的生活,忠实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坚守自己的创作立场,所以小说对社会道德层面的揭示非常成功。舒克申的创作关注普通人内心世界的美好,他把道德诠释为对人、对社会负责任,这脱离了政治的范畴和时代的局限,能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心中引起回响。时代在变幻,道德准则也有些许浮动,但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性却会永远留存下来。“怪人”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历史意义,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世界各地的读者仍然能在舒克申的作品中受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启迪。

猜你喜欢
怪人嫂子冲突
怪人邻居
意林彩版(2022年1期)2022-05-03 10:25:07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环球时报(2022-04-16)2022-04-16 14:38:15
兰嫂子的脱贫致富梦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2-21 06:34:14
雨林里住着大怪人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怪人熊熊
嫂子的笨办法
感悟(2017年5期)2017-05-26 10:17:33
相亲
上海故事(2016年11期)2016-11-11 12:43:49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0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中国火炬(2012年3期)2012-07-25 1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