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226000)
一个人穷尽一生走过的路做过的事终究是有限的,可每个人都希望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流光溢彩。那么,试着多读书、读好书,你会发现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人才的竞争、知识的比拼大都离不开读书这条路。因此读书不仅是人生进取的加油站,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不仅使个人受益匪浅,同样对一个国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读书程度。读书人群在整个社会中的比例、阅读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也影响着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状况。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强调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等,但最终都是国民素质的比拼。虽然有一些国家领土面积不大,自然禀赋也很差,但却因为国民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而影响着世界。在这些国家中,以色列最为突出。它实际控制的面积大约为2.8万平方公里;人口470.5万,是一个小国,自然资源匮乏且长期与邻国处于敌战状态,但其建国40年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创新成就令世人瞩目。究其原因,与该国的人民热爱读书学习,善于思考探索不无关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以色列人在2011年就达到人均64本。由此可知,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经济、科技的发展状况。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拥有生命的活力。
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必须处理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提高全民的文化、道德素养.而在这个过程中,使民众养成读书的习惯,好读书、读好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中学生的读书状况对国家对民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中学生来说,读书可以助其了解历史、触摸社会、认识人生,陶冶情操,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强有力保证。心理学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从事生产劳动和各项工作的基本技能。中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将决定祖国的未来。因此,中学生需要用持之以恒的阅读和思考来为自己、为民族、为这个时代,熟练掌握这项基本技能。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人生黄金时代的开端,它标志着个体将逐步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但他们的性格未尚定型,心理特点很不稳定,可塑性很大,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时毅力还不够坚定。而一本好的书能形成一种强烈而感染人的氛围,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效能,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指令”,以此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因此,多读书可以给自己一个客观的定位,找到生活的位置和生存价值,心态平和就会使得谈吐风趣,举止得体,情趣高雅。在经典美文的浸润下整个灵魂也就逐渐变得高尚优雅起来,让人变得更加理性,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心态会更冷静坚毅、更加果敢。
正如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所说:“青年时期的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他想知道更多。但在他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如何使“迷误”减少,人们找到了一种捷径—读书、读书、再读书。书是传承人类知识的载体,它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载了古今历代人们总结的智慧、经验和创新发现;青少年可以从书中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让自己不断地改正错误,修正前进的方向。所以,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大帆船,带领着中学生从狭隘的小巷,驶向广袤无垠的海洋,打开其视野,增长其才智。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读书和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人的求知欲望极其旺盛,是人一生中增长知识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更加渴望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渴望早日成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也不是加大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多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有智慧,面对问题时能够冷静思考,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大家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说:“他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各种名文,读着读着,自己就顿悟了。”
广泛深入的课外阅读能促进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通过对语文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的分析中,我们也明显地感觉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在《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指出:“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增加课外阅读的数量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的量对帮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古语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多了,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妙笔生花,文章自然就会写得好。因此,中学生读书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其文化素质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所以读书对于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和积淀,以及培养中学生多元的、开放的文化精神,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名人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对中学生而言,青少年是连接着过去与将来的中介环节,是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阅读,是人一生中读书的关键时期,通过大量阅读可以让身心全面发展,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逐步提高自身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成长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个性发展的优秀人才。简而言之,中学阶段的读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化、信息巨增化、导向功利化的时代,中学生的读书状况令人堪忧:
相比较小学而言,中学的读书状况要严峻得多。中学生面临着较为沉重的课业负担。在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中高考指挥棒制约下,众多学子挣扎于烟波浩渺的题海中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时间阅读。部分教师、家长排斥学生读与考试无关的课外书,只是紧紧地关注着考试成绩。这无疑使中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片空白。可以说当前中学生既无充足的阅读时间,又无良好的阅读环境。
从当前已有的调查和研究资料发现:一方面是学生阅读时间的短缺,另一方面却是部分学生在课堂内外或明或暗被劣质书籍俘获。从阅读内容看,中学生阅读量最大的还是漫画类、娱乐影视类、网络玄幻类和言情小说之类语言粗糙、情节玄虚的低品位书籍。阅读的目的主要局限于休闲娱乐、寻求刺激、应付考试等,完全失去了读书的意义。
读书的状态关系到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前途和命运,更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我们的国家、社会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读书的质与量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图书馆,人行道旁一个个精巧的街区自助书屋,名目繁多的读书活动等等,尤其是国家根据现实对人才的需要,从战略高度出发,着手进行高考改革。而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提高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重要,就是阅读重要,这势必提高家长、老师对学生读书的重视程度,这才是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学生读书的困境,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怡情养智的最关键途径。所有这一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不读书,民族就失去了希望。作为中学生,要学好祖国语言,掌握好科学知识,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首要的任务就是读书,读好书。
[1]杨喜军.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1(01).
[2]李云海.浅析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重要性[J].新课程(上),2013(09)
[3]毕京福.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