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意
(黄淮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据最新中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表明,黄淮地区中学生体能的各项指标在逐步下降,肺活量、速度、耐力、力量与之前相比都有一定的下降,近视和肥胖发生率逐年增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导致的体力活动减少;另一方面是中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意识,主动参与锻炼的愿望不强烈。因此,对黄淮地区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取向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掌握和了解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具体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调动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促进中学生体质增强起到作用。
以黄淮地区16所中学的1 600名学生的体育意识取向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询中国知网,在图书馆收集中学生体育意识的有关资料,并对资料内容进行整理,筛选出与本文有关的资料,用来支撑本文论点。
1.2.2 访谈法 通过对学生和中学体育教师进行走访,了解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中学体育课情况及场地设施等。
1.2.3 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16所中学的1 600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关于中学生体育意识方面的问题,并对问卷进行处理。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 2003软件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
2.1.1 黄淮地区中学生体质状况分析及对策 对黄淮地区16所中学的1 600名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初中生近视率为58.6%,高中生近视率为70.8%。中学生肥胖率为6.4%,高中生肥胖率为5.2%。参加体育活动是改进青少年体质,增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方式。要想让中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就要培养中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人们在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中对体育的内容、方法、形式的认识活动过程。有体育意识的指导,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这种体育行为是自觉的,潜意识的,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对体育运动的酷爱,养成良好的体育参与习惯。
2.1.2 中学生体育锻炼价值意识取向及运动项目取向 通过调查显示,应对考试成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最直接因素,所占比例为25%,青少年锻炼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考试成绩。其他锻炼价值取向分布分别是:愉悦身心占24.4%,增强体能与健康占18.3%,磨炼意志占11.6%,学习运动技术占7%。男生和女生的态度有非常显著差异,在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上,都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但是男生的参与度更高一些,女生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参与度并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女生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有44.6%的女生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教师应引导这部分女生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有85.5%的男生表示非常喜欢体育课,而女同学不到一半。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运动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青少年在锻炼项目取向上男女存在很大的区别,男生多喜欢激烈的,有刺激性的,运动强度大且有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而女生则喜欢柔和的、有趣的、运动量较小的运动项目,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比较受女生的青睐。球类项目比较受中学生的欢迎,有33.2%的中学生喜欢篮球,喜欢羽毛球的占17.3%。而一些锻炼效果非常好的跑步则不太受中学生欢迎,说明中学生更喜欢选择有趣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2.1.3 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意识取向 据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锻炼的中学生比例为17%(每天1h),68.5%的中学生偶尔会锻炼(周时间为1~5h之内),约14.5%的学生从不参加锻炼。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上,大部分同学参与形式为体育课71.1%,还有一小部分是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锻炼,占21.6%,极少一部分是个人的体育活动,占7.3%。这说明中学生由于学业负担重,很少能抽出时间进行锻炼,体育课成了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另外,兴趣与爱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的运动参与。
2.1.4 青少年体育消费意识取向 体育是一种消费活动,主要包括物质消费和时间消费。据调查显示,66.8%的青少年会在体育运动上进行物质消费,主要物质消费有:买运动器材占57.7%,买体育方面书籍、报刊占33%,消费到其他方面的占9.3%。篮球、乒乓球拍、哑铃等是中学生购买器材的首要考虑的,这些器材实用,便于操作,很受中学生欢迎。时间消费成为中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方面,因为这不需要花钱,抽点时间就能进行锻炼,而且简单容易操作。在操场跑步、拉单杠、睡觉前在床上练习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一起打篮球或乒乓球成了许多同学的选择,既能锻炼身体,又减少了开支,还能和同学交流沟通。
2.2.1 性别差异和主观认识的影响 性别是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频率都高于女生,男生天生爱运动,特别喜欢激烈对抗的运动,如篮球、足球。男生参与运动的动机是健美、交流、锻炼等。男生对锻炼的认识要高于女生,而女生生性是安静一些,特别是到了中学,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一定变化,就更不爱运动了,怕累、怕苦、害怕锻炼之后身体变得粗壮,影响美观也是女生不愿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主观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的体育意识,由于中学生处在身体器官发育时期,身体并没有不健康的表现,而且体育锻炼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所以中学生没把体育锻炼当回事,认为没病就是健康的,并没有把健康作为人生的重要资本,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中学生的许多体育活动是被迫的或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中考招生体育考试而锻炼,为了达标而锻炼,一旦外在的约束因素消失,便不再参与体育运动,很难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2.2.2 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影响 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对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有直接导向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体育运动有兴趣的中学生会自觉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爱好是兴趣的高一级的层次,当兴趣转变为爱好之后,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会更加强烈,而形成习惯之后,“终身体育”意识就养成了。研究表明,对运动有兴趣的学生在心理和情绪上都对运动表现出良好的反应,表现为积极的接受和高兴的参与。如果学生对运动没有一点兴趣,更谈不上爱好和习惯的养成,只能变成被动接受,当作任务来完成,这样的锻炼是不会长久的。据调查统计,52.3%的中学生在离校后有可能终止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爱好和习惯”“怕苦怕累”,“场地器材限制”是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最重要的原因。内因起决定作用,只有真正内心喜欢并主动参与才是中学生参与锻炼的根本动力,器材、场地、学业忙只是客观条件,当中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付出行动时,坚持锻炼的习惯才可能形成,因此,给学生灌输体育意识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2.2.3 体育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的体育意识。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仍然朝着过分注重竞技运动的方向发展,教学内容也多是竞技体育项目内容,这不但背离了增强体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方向,而且由于竞技项目内容的枯燥、单调而影响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因此,我国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相关文件,都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为体育教学价值取向指明方向。要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要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去掉那些枯燥的、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喜闻乐见、容易掌握,而又受学生欢迎的项目,吸引学生的参与,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现今的体育教学,一方面为了应对考试,一方面传授运动技术。而很少考虑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考核主要采用学生的运动成绩为指标,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评价的片面性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尤为重要,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体育意识深入学生的心中,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2.4 学业和政策的影响 中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这也是影响中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方面,中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这无形中影响学校和家长对体育参与的热情,在升学压力下,多数家长认为体育锻炼是“不务正业”,学校也为了升学率而压缩体育课的时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严重影响了中学生体育意识取向。
3.1.1 黄淮地区中学生体质较以前呈下降状态,学生身体素质指标都较之前有所下降,学生近视率升高。
3.1.2 中学生体育锻炼价值意识取向及运动项目取向区别很大,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项目比较受中学生欢迎,运动项目取向上性别差异比较大。
3.1.3 影响中学生体育意识取向的主要因素有主观认识、性别差异,兴趣、锻炼习惯、体育教学、政策等方面。
3.2.1 国家和教育系统应加强政策法规的指导作用 国家应制订一套完整的政策及法规来确保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并按照文件要求严格执行,确保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活动成为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政策上给以保证。
3.2.2 改善体育教学和评价体系 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和考评体系,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和评价的引导功能,促进中学生的体育参与。
3.2.3 注重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更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和认知,最终确立健康的“终身体育”的思想,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