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英
数学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思维为主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去培养。在教学中,我觉得数学课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因此,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新旧联系,启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利用知识的迁移,把原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当中,从而化解难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学笔算三、四位数的减法时,我先出示笔算两位数减法的算式“53-26”让学生练习,计算后,让学生叙述笔算两位数减法的法则,并加强笔算两位数减法与笔算三、四位数减法之间的联系,从而类推并总结出笔算三、四位数减法的法则。通过这样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动思维,为将要进行的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做好孕伏。
二、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只有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呢?这就取决于教师能否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感兴趣了,就能引起同学们强烈的思考动机这样的一种情境。情境使人接触、感受和产生问题所促成的思维活动,把问题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进行的:(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2)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和圆锥体容器,辨别它们容积的大小;(3)让学生猜猜圆柱形容器是圆锥形容器的几倍?并设法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猜想;(4)猜想证实后,让学生进一步考虑,如何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由于以上所提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感受来说是中等程度,因而能最强烈地引发兴趣,这样学生通过思考、观察、猜想、实验……最后自己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努力设置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发兴趣,激发思维。正如上面所举的例子,每一步都给学生猜想的机会,围绕着学生正真想得起来,想得下去,想到点子上,想出结果来。这种以“想”为中心的教学,正是作用于思维的条件系统,激发思维的结果。
三、 精心设疑,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思维是否得以发展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点拨学生探索新知了。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学生复习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思维过程,然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1)要用几个同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它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它的面积是一个三角形的几倍?(3)如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必须开展观察现象和揭示规律的思维活动,首先是学生要考虑具体的图形,加以合理的想象,然后在考查具体图形中得到启发,得出这类具体图形一般的规律猜想,然后再将具体事例去验证猜想,并进一步樹立对猜想的信心,然后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像这样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发现探索新知的思维过程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四、巧设联系,深化思维
学生的思维发展,不仅表现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就是教学的多层次练习中。一道高质量的练习题,既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要重视每节课的练习,要精心设计,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关键是在“巧”字上下功夫。所谓“巧”,就是从大量的练习题中,选出最能反映知识的重点、难点,最能促使学生思维发展的题目,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真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如:对比训练、区分训练、逆向训练等,这样通多层次的练习,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使思维深刻化。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教师应帮助学生自己去进行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