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视角下地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7-12 18:12:18杨柳
中国商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杨柳

摘 要:本文从广西财经学院2017届毕业生规模、结构和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地域,用人单位类型结构,毕业生收入,毕业生的就业行业、职业与工作相关度五个方面分析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从就业能力视角分析了地方财经高校人才培养的五个不足,分别是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科研能力欠缺,团队意识不够,创新创业能力不够和转换能力有待提升,并提出“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提升学生合作意识,教师+学生+企业“三位一体”公司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岗前职业培训提升学生职业转换能力五个建议。

关键词:就业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4(c)-190-03

隨着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820万人,广西高校毕业生突破23.3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显现,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饱和的专业,学校仍在培养;社会有较大需求的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又达不到要求。其中,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适应不了社会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1909年Beveridge首次将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就业能力的概念得以发展。Hillage和Pollard(1998)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所需的能力。之后,就业能力的概念在美国被进一步定义为健全员工的可获得性(Grip et al.,2004)。我国学者贾利军和徐韵(2006)研究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在不考虑知识、技能等条件下,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心理特征。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结构展开讨论,Hillage和Pollard(1998)研究认为就业能力结构应该包括资产、调度、展示和个人的运作空间四个方面构成。Pool和Sewell(2007)研究认为就业能力结构包括一般计能、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情商、工作和生活的经验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五个方面构成。我国学者张丽华和刘晟楠(2005)研究认为就业能力结构由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聘能力构成。朱国玮和黄珺(2011)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调查法研究发现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就业能力的跟踪测评、采用复合的培养方式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乔志宏等(2011)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就业能力是就业结果的增函数。鲍威和刘薇(2016)实证研究发现就业能力的三大核心要素,即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学校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系统性是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

上述文献对就业能力概念、就业能力结构、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展开研究,可见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得以发展,与国家方针政策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将以党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文件精神为指引,把提高地方财经类院校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为目标,开展本文研究。

1 广西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从毕业生规模、结构和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地域,用人单位类型结构,毕业生收入,毕业生的就业行业、职业和工作相关度五个方面分析了该校2017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1.1 毕业生规模、结构和就业率

该校2017届本专科毕业生数为669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4856人,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2.5%;专科毕业生1842人,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7.5%,截至2017年7月1日全校初次就业率为93.73%。其中受雇全职工作毕业生占比86.4%,自主创业毕业生占比为1.4%,选择读研或留学的占比为6.5%。

1.2 毕业生就业地域

截至2017年9月1日,该校2017届毕业生区外就业流向地域最多的前三个省份与区外就业总量的占比分别是:广东省(10.70%)、浙江省(1.65%)、上海市(0.56%);毕业生区内就业流向地域分布最多的前三个城市与区内就业总量的占比分别是:南宁(65.57%)、柳州(5.44%)、桂林(4.67%)。上述数据说明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本地就业,毕业生就业有较强地区倾向性。

1.3 用人单位类型结构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有63.63%的毕业生选择与民营企业签约,国有企业、金融单位、党政机关等就业单位则吸纳了23.89%的毕业生签约。上述数据说明民营企业仍然是该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类型。

1.4 毕业生收入

从麦可思统计的学校毕业生总体收入的情况来看,该校2015届和2016届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分别达到3484元和3803元,2016届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较上一届有了明显提升。具体到各个二级学院,2016届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4233元,最低为3445元,差额为788元。可见毕业生薪资水平逐渐提升,但是该校二级学院之间毕业生收入具有较大差异。

1.5 毕业生的就业行业、职业和工作相关度

据学校调查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银行等金融行业工作,从事的主要职业为会计等,该校2016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与本校2015届(68%)基本持平,与全国新建本科2016届(67%)持平。 上述数据说明大学生专业与就业行业和职业有较强的相关性。

2 就业能力视角的地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不足

2.1 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

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上,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毕业生在学校读书期间能主动接触社会,利用各种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各种机会参加社会志愿行动,利用所学的知识参加到社会实践中,把书本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但是随着95后的毕业生逐步走向社会,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更多的大学生喜欢从网络看世界和认识世界,希望在网络中评论世界,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比例不高,毕业生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2.2 毕业生科研创新能力欠缺

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财经类人才需求也慢慢转向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方向,既要求毕业生懂财经知识,更要求毕业生懂计算机类或大数据的分析方法,掌握数学建模知识,具备一定科研能力。但是地方财经类本科由于专业和师资等方面的局限性,本身的专业和师资科研以及社会成果的转换能力比不上综合类大学或理工类大学,实验室更是不多,所培养的大学生在科研创新能力上有明显不足,很多毕业生在学校期间很少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毕业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欠缺。

2.3 毕业生团队意识不够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工作需要更多的人从事一个小的方面,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集中的单位如银行,在银行里面通常分有业务部、投资部、授信审批部和信贷管理部等各部门,而在各个网点还有大堂经理、公司客户经理、个人客户经理、对公柜员、综合员等岗位,有负责传统银行业务的、有负责信贷的、有负责法规的等,各项工作更加强调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一个人要完成所有的事情。由于95后毕业生多为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更为优越,个性更鲜明,更喜欢独立完成工作,在团队合作意识上有所欠缺。

2.4 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够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创新创业逐步成为社会的一个主流,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逐步成为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逐步显现,这包含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目前创新创业课程类型单一,有些课程与实践脱节,只注重书本上的教学,忽视了实践操作,这样无法真正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二是部分老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创业经验,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指导效果不佳;三是学生本身有创业的热情,但是对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理解不到位,简单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做推销、开公司。现阶段,大部分在校创业的学生都是做推销类业务,比如做产品营销或在淘宝卖东西,创业技术含量不高。

2.5 毕业生职业转换能力有待提升

大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系统学习了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是往往在由“学生”转换到“职业人”的过程中出现了不能立刻适应职业岗位的情况,究其原有以下三种:一是在学校课程知识和职场知识上有脱节;二是在学校学习方法和职场工作方法有脫节;三是在学校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职场工作的基本技能有脱节。这既有学校方面的原因,如课程授课的内容过旧、实践环节过少,对社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反应过慢;也有企业方面的原因,如企业在招聘学生后对学生入职培养缺乏针对性等;但学生自身的原因也能导致职业转换能力不高的现状,如大学生存在学习知识的功利性,只求考试及格,不求了解知识,往往是课程考完了知识也忘光了,没有从学习中汲取知识的养分,了解课程在社会的最新发展情况等。

3 就业能力视角的地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1 “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实践能力为切入点,深入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支持引导企业特别是财经类企业入校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参与学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实习实训等。在校内设立面向企业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场景,如银行柜台等。加大学校实践性教学课程的开发,紧紧围绕财经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放下手机走入教材,放下电脑走入学习,放下微信和QQ聊天走入实习实践。

3.2 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一是鼓励教师积极组建大学生学术团队开展科研活动,特别是结合教师自身的研究方向开展各类科研,既可以促进教师科研的进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动手能力;二是鼓励高校为教师和大学生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平台,譬如提供经费支持,提供科研场所,提供科研项目等;三是鼓励大学生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既认真学习财经领域知识,更要学习计算机和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主动寻找老师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科研能力。

3.3 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合作意识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行动。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95后毕业生逐渐走向社会后,其个性化和独立性的工作方式怎么转化成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重点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在高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行动,让同学们在参与志愿服务中逐步形成高尚的奉献精神,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平等尊重、与人为善,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自身能力提高、促进社会进步。志愿服务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合作网络的形成,促进全面合作社会的建构,更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3.4 教师+大学生+企业“三位一体”公司制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切入点,把大学生放入学校产业园的企业中进行创新创业锻炼。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问题上,几个关键的因素不能少:一是老师的创业教育不能少;二是创业的平台不能少;三是对大学生的培养不能少。第一,要大力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老师有水平大学生才能有能力,特别是加强创业师资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教材的编制;第二,要鼓励教师开办企业产教协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老师开办企业才能理解创业的本质,老师开办企业才有积极性培养大学生,老师开办企业才能更好的把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教育大学生;第三要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让大学生在创业大赛、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学习中得到实惠和获得价值。

3.5 岗前职业培训提升学生职业转换能力

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职业转换能力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大学生岗前职业培训活动。大学生在毕业后,怎么才能快速进入社会成为一个“职业人”,职业转换是关键,一是要更加注重把大学生课程的知识和职场的知识有机衔接,促进课堂和教材知识的更新,注意教材知识的更替,教师授课要结合职场最新的知识和科技最新的发展授课,避免知识的陈旧脱节;二是促进企业在高校设立真实的工作场景,运用最新的VR等技术把真实的职场工作方法放入校园,让大学生学习实践;三是强化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加强产教融合,推进产教协同育人,让企业在大四提前入校给大学生进行岗前职业培训,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

总之,地方财经类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财经类人才,一定要根据产业需求侧的特点,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经人才,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端和产业需求端不能完全适应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Grip A D,Loo J V,Sanders J.The Industry Employability Index:Taking account of supply and demand characteristics[J].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2004,143(3).

[2] Hillage J,Pollard E.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M].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8.

[3] Pool L D,Sewell P.The key to 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practical model of graduate employability[J].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7,49(4).

[4] 賈利军,徐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10).

[5] 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6] 刘丽玲,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教育研究,2010(3).

[7] 朱国玮,黄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 2011(8).

[8] 乔志宏,王爽,谢冰清,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3).

[9] 鲍威,刘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1).

[10] 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7).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就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20:00:14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54:20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测评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9:07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5:58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